返回第 46 章(第1/4页)  亡朝不过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月薪,还要拍拖、购物、卡拉OK、酒吧等各种花销,没钱咋办,只好在A、B、C等银行各办了一张信用卡,A卡刷bào了,透支B卡来偿还A卡的消费欠款,B卡刷完了,透支C卡继续给B卡还钱,只要在免息期前还款,透支的期限就可以延长,先花未来钱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许多年轻人更是以自己钻了金融行业的空子而沾沾自喜。

    可是我想说,你们OUT特了。

    这种超前消费模式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时期就已经开启。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向中国索要战争赔款2亿3000万两白银,分三期还清,第一期8000万两,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8000万两,没钱还怎么办,借钱呗。

    有从事银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贷款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合法高利贷的利润是丰厚的,而且这次借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各国列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所以英、俄、法、德等国都抢着要说要借钱给清朝,一顿石头剪刀布过后,俄国和法国的银行团赢得了首个清朝贷款权。

    1895年7月6日,清朝政府与俄法银行代表共同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借款总额达到99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6年还清。

    然后这9900万两借款马上就用于偿还日本的第一期战争赔款。一年很快过去,清政府依然是入不敷出,而日本的第二期还款又来了,如何是好?再借。

    1896年3月,清朝与英国和德国的两家银行签订了《英德借款详细章程》,借款总额9600万两白银,年息5厘,36年还清。

    然后这钱马上又用于偿还第二期的赔款,还了两期后,清朝还欠日本7000多万两,如何是好?继续借呗。

    1898年3月,清朝政府与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再次借款,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金额达到11270万两,年息4.5,45年还清。

    总结一下,这几年清朝一共向英、德、法、俄四国借去了3亿多两白银。当然,这只是合约上的数字,借出那么大笔钱,由于当时没有银监会,所以回扣这事儿自然也是有的,清朝为此不得不想四国银行缴纳若干贷款“手续费”,3亿多两白银借到手只有2亿6千万两左右,全部用来结清日本的欠款。

    好了,日本这个债主赶跑了,更大的债主又出现了,3亿两白银的贷款,还有利息,还得还几十年,算下来每年的利息就超过2000万两,清朝一年的关税收入也就这么多,而关税的收入都是各国列强所进口的商品,等于进口商品都免税了,于各国列强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列强的胃口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一点点利息上,为了加大对中国的掠夺,各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建铁路,当时外国在中国大搞铁道jiāo通建设并不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巩固自己在华的势力范围划分和提高资源掠夺的便利xìng。

    铁路建好后,各国势力范围内的矿藏资源便开始被热火朝天的挖矿工占据,各种矿产资源被挖起来通过铁路运走。这种情景就像一个人的手脚身躯都chā满了输血管,血液通过针管被慢慢吸走一样。

    难道中国就这样被外国势力吸成ròu干吗?就没人能站出来改变一下这种局面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96章 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失误

    看到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希望改变国家的现状,比较有名的就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运动组织。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不但是个地主,还是个官三代,他的爷爷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官至江西的知县,而他自己也是清朝的进士。

    1895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