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1/4页)  亡朝不过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的转变。例如广州起义失败的时候,老百姓们都在说孙中山这帮家伙不识好歹,想造反,是逆贼,连自己的老祖宗也想反,大逆不道啊。

    而惠州起义失败之后,先不说郑士良的部队怎么会从区区600人涨到到20000多人这个人心所向的问题,仅仅从社会的老百姓对这次起义失败的看法上都已经是惋惜和痛心疾首,大家都希望这次起义能成功。

    这样局势,已经是天时、人和尽在孙中山这边,只不过这次地利有点问题,如果除去了英国和日本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干扰,惠州起义便很有可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胜。

    两次革命之后,更多新思想在群众中被唤起,更多的革命组织也顺势而生,例如黄兴组建的华兴会,蔡元培发起的光复会等等。

    1905年,孙中山提出要团结一切的革命团体力量,组成全国规模的统一革命组织,同心协力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思想得到了革命团体的一致认可。同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党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总部就设在东京。孙中山作为倡导者被推举为同盟会的总理,资产阶级革命队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形成之后,革命队伍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当时同盟会的中心思想就是以武装革命的手段推翻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傀儡的清朝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同时推行土地国有制度。

    清朝当时也非常聪明,它知道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必须出师有名,不管打仗的实质是革命还是起义还是侵略。同盟会也是如此,要开展武装革命,推翻清朝,也需要有一个出师之名,而如今同盟会所要击溃清朝统治的原因就是因为封建制度腐朽落后,清政府的存在已经不再适应潮流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所以清朝想出了一个让同盟会的出师之名夭折的办法,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是比较官方的说法,我们简单可以理解为,清朝准备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脱离封建主义的政府,学习西方的政府体制开展国家管理工作。

    然后再简单点,我们还可以表述为,清朝要自己革自己的命。

    反正要革命,我自己动手,用不着同盟会来cāo心,清朝想着自己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就代表自己的思想已经不再封建腐朽,清朝已经下决心向一个开明的政府迈进,中国的社会也将因为清朝的政治改革而改变,武装革命就可以省略,不用开战也没有生灵涂炭,这样同盟会的存在不就是多余了吗?

    真是绝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权力高度集中了几百年封建政府会突然使出这一招。如果清朝自己革自己的命真的成功了,那么孙中山所辛苦团结起来的同盟会也就会名正言顺地被成功进化后的清政府污蔑成造反派,资产阶级革命也会毁于一旦。

    1908年8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九年后正式立宪法,开国会。可惜的是,清政府的本意并不是改革,而是忽悠。所以预备立宪的实质也只是加强皇权的工作,这个从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就可以看出。

    这部《大纲》主要的内容就是规定了立宪后皇帝所拥有的种种权力,其中法律归皇帝颁布实施,招录任免官员也归皇帝管,部队归皇帝管,打不打仗、议不议和也归皇帝管,就连最具代表的议会体系,皇帝开心就召集,不开心也有权力解散。这样的改革是名副其实的“换汤不换yào”。

    《大纲》的颁布并没有使清朝的皇室政运亨通,慈禧和光绪不久便死去,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接班,溥仪当时只有三岁,就算去上幼儿园也只是念个小小班,可能连字都还没会写,更不用说管理国家了,所以清朝的权力理所当然地jiāo到了他的父亲载沣手上。

    载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