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7 章(第1/4页)  极霸艳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还请方老师多指点!”文风微微一笑。看看周遭的人,又看看身边的赵若寒,众人都露出期待的样子。

    “其实方老师讲的很对,但是你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老师太过注重于传统模式,传统语言的教习,而忽略了一些现实元素。例如古典诗词与地理环境,与时间,及通俗语言的运用,虽然这些元素看似微乎其微,但在一诗歌的成型中是不可或缺的。古典诗歌的核心是诗教,教言志,所谓志,也属于情感一类。所以,诗歌的真正核心虽然是情感,没有情感的积淀,写出的文字也不动人。”文风说了起来,方浩然的神情先是不耐烦,慢慢地露出凝听的神色。

    文风嘴角一扬,又接着说:“说实话,我对古体涉略不多,但古典诗歌和新诗的道理却是大同小异的。新诗是从格律诗演变而来,文字语言结合生活和实际,成为接近大众的载体。现代诗歌之初,文字里的意象也是自古体沿袭。古典诗词的意象受到时代的局限,分类不多,这些分类事物又格外分为许多小类别。

    这在古代可以说是jing彩分呈,非常全面。而用于现代的文字,却显不足,与陈旧。所以我认为老师的讲习,不应一味得叙古,虽然这是古典诗词课,但应该充分得和当现代诗歌联系,与现实元素对照,比衬,这样课的内容才丰富,才生动。”说到这里,文风停了下来。

    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寂静,连方浩然都听得入了神,一时醒不过劲儿来。只有文风同桌的赵若寒,目光看向文风,露出赞同和欣赏的神色。

    “方老师,你觉得我说的怎样?”文风轻轻说道。

    “哦.”方浩然醒过神儿来,看着文风,神情不再着恼,回道:“文风,你说的很好,那我再问一个问题。新诗里沿袭了以前的意象元素,那是不是要一概撇弃?还有,需要怎样才能令现代的诗歌有活力呢。”

    “我并不是说,要撇弃以前的意象,而是要适当运用,做到与现代结合,我们的认识度在进步,文字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古代人在时代和信息局限的情况下仍然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我们为什么不能。

    与旧体诗相比,新诗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比旧体诗浅显,在表现形式上比旧体诗自由;但作品意象的模糊xìng,重叠、jiāo叉、群体等,表现手法的新颖xìng,象征、隐语、暗示等,修辞方法的变异xìng,隐喻、移就,通感等,都给阅读鉴赏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我们文字不通俗,因而tuo离了一般读者,令诗歌成为小圈子的宠物。

    众所周知,新诗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倾泻,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融合,即为“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自己的情感。而我们现在的意象变成了封闭式的,谁还会看?

    所以,我认识我们的意象文字,在接近生活,接近土地,通过情感,抵达内心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我们现实中普遍的语言和事物,例如桌子,椅子,板凳,例如米饭,yào品,水果,再例如市,公jiāo车,售货员等等。这些人和物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的。而往往我们的写作者,会因为追求美感,而懈怠这些似乎影响美感,或者太过通俗的事物。其实不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写作群体里,多多融入了这些事物,形成一个潮流,这样才会贴近大众,让阅读者觉得亲切,这样我们的诗歌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小圈子,达到曾经的鼎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