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九章 建文帝(第1/3页)  歪门斜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与华阳散人身边那欠扁的胖老头谈话的是一个中年儒生,中年儒生看起来已经到了听天命之年,但是头发已经很黑,黑得油亮,脸上的皱纹包含着沧桑与睿智的味道。

    林诗涵看到这个中年人时不经意的微微道:“居然是他?”

    杨博士问:“这货你认识?”

    林诗涵道:“认识,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

    杨博士被这个消息炸得头脑嗡嗡响:“你认识这货?”

    “认识。”林诗涵道:“当年认识他得时候他还没有登基,而我也刚刚来到凡间一百多年,他登基后曾经下旨将我收紧宫中成为他的爱妃,被我拒绝了。说来也好笑,除了他下旨要我进宫,他的弟弟永乐帝也曾经下旨要将我纳进宫中。”

    杨博士问:“然后呢?”

    “然后?他们配成为我的夫婿?不说当时我只想着如何回仙域,就是没打算回,我也不会进宫当个皇妃,当个皇妃有意思吗?”

    杨博士在想,建文帝削藩是靖难之役的一个绝对的诱发点,眼前这个美的让人无法不冲动的林诗涵或许也是一个诱发点。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原因,建文帝的倒台很大原因也只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乱杀开国元勋造成,后世野史也说评述说建文帝上台已经没有几个能打的武将,所以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倒台时必然的。

    在历史上,朱允炆即位之初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他利用那些较弱的藩王开刀,采取激烈的行动。傻到利用小事或者莫须有的罪名将自己的兄弟送上断头台。

    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

    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若是朱棣不采取行动就是傻子,他可不是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那种白痴。

    1399年7月末,一个忠于建文朝的军官抓到了燕王藩国的两名下级官员,并把他们送往南京以煽惑罪处死。燕王朱棣看到了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在8月5日向藩地邻近几个州县发动军事攻击并迅速占领,他打着诛杀佞臣肃清朝野的口号。发动了持续三年与朝廷的军事对抗这场军事对抗就是所谓的“靖难”之役。

    为了能让自己有足够的口舌资本登基为帝,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几个月时间里他打出了檄文,文中朱棣为自己辩护,他正在进行一场肃清朝廷微风邪气的正义行动,为的就是将朝廷里那些宦官佞臣送上断头台,无论是论儒家的孝道,还是对比诸藩王义务的中的条款,他无错。错的是那该死的建文帝,这神经病没有让他朱棣奔临丧葬,剥夺了他的奔丧的权力让他成为一个不孝子;另外,还指责他毁坏先皇所居之宫室,从而背弃了洪武帝的祖训。

    但凡出兵,必须师出有名,否则就是无名之师,无名之师尽失道义,不得民心,没有天下黎民的拥护无名之师必败。所以燕王朱棣的檄文不提建文帝撤藩残杀兄弟手足之事,这等于拥护皇权,扣在建文帝脑袋上的却是一顶不痛不痒的不孝之名。

    其实这不孝之名已经指桑骂槐的指责建文帝屠杀自己兄弟。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顺利登基,同时历史也对建文帝的生死产生了疑惑,现在林诗涵居然说眼前的那个中年儒生就是建文帝,偏偏后世的记载建文帝以身殉国。而以及各地方志对于朱允炆下落行踪的记载更是各有不同,引起后世学者对此争议无数。

    野史中记载,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破南京金川门,十余万大军的拥簇燕王朱棣进入皇宫。突发皇宫燃起大火,黑烟滚滚,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成了鱼篓里的王八,油锅里的耗子,走投无路之下,建文帝朱允炆选择“阖宫*”,以死殉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