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1/4页)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幕、牛羊驼马填塞道路。大唐王朝威德遍及四海,如此景象真可谓旷古未有、盛况空前!

    这一路二圣兴致更高,又观览了沿途不少景致,参观濮阳古城,还听说济州寿张县有一户张姓人家,相延九代居于一处,从来没分过家。昔日北齐、隋朝都曾表彰此户人家孝悌和睦,李治和媚娘自不能输给前朝帝王,双双驾临张家进行表彰。

    张氏的当家人张公艺已是耄耋老叟,闻知二圣驾临,率阖门子孙出来迎接,这一家人跪了好几趟街。当二圣问及何以能齐家和睦时,张老汉朴实地一笑:“居家过日子,以息事宁人为上,若有什么矛盾互相凑合凑合也就罢了。”说完便献上一卷礼物。

    二圣笑呵呵展开观看,只见一张绢书上写着真草隶篆、大大小小百余个“忍”字。李治、媚娘若有所思,不禁相视而笑婚姻就是一场妥协,他俩恐怕就是在互相忍耐中度过每一天吧!

    第二章 李治架空媚娘,权力中心转移

    一、泰岳之巅

    麟德三年正月元日(公元666年2月10日),大唐帝国建立以来最辉煌的日子。

    封禅是帝王的至高荣耀,《史记》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但真正有幸亲为者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三人。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雄才大略、光武帝允冠百王,正是因为这三位皇帝功业盖世、震古烁今,使得后代帝王自惭形秽,不敢轻易触碰封禅一事;即便隋朝一举扫平三百年乱世,连亡国归顺的陈后主都主动倡议,隋文帝杨坚也没敢举行,只是在泰山脚下简单祭拜了一下。

    唐太宗内平诸乱、外服夷狄,重振中华雄风,终于建立与那三位圣明帝王旗鼓相当的功业。可惜李世民命运不济,一生三次封禅而未成。第一次是在贞观五年,赵王李孝恭趁新年之际率各州朝集使请求封禅,媚娘的父亲武士也极力推动,最终却因为魏徵的反对而停止;第二次在贞观十五年,本已经正式下诏筹备,却因为李承乾、李泰之争和对薛延陀用兵而夭折;第三次是贞观二十一年,又赶上对高丽用兵不利,加之李世民服用丹yào病情加重,力不从心只能放弃。最终这位千古一帝带着无缘泰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而现在,他的继承者李治将要完成这个夙愿,把大唐推向巅峰,并在青史中留下闪亮的一笔!

    封祀坛之上并列三个牌位,正中者乃是昊天上帝,左右配飨者是高祖、太宗皇帝。司仪官高声朗读册文,李治在文武百官敬仰的目光中向天帝献上祭礼、洒下祭酒。他终于领略到了帝王的至高荣耀,父皇梦寐以求之事终于在他手中办成了,此刻他心情无比激动。不过坛下百官却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皇帝气色不是很好,或许是久病方愈又在寒冷天气下辛劳赶路之故,李治的神态总给人一种疲惫的感觉。在他之后亚献李元礼、终献刘祥道相继奉上祭礼,在喧天的鼓乐和“万岁”声中,典礼圆满结束。

    离开祭坛用过御膳,李治率文武百官攀登泰山。泰岳虽不是天下最高的山,但气势磅礴、凛然巍峨,被历代帝王所崇拜,因而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这是向天靠近,是一次光荣的朝圣,皇帝、皇后都没有乘舆,和普通人一样徒步攀登,整个过程大家不言不语,笼罩在一片神圣的气氛中。来至山顶已将近傍晚,二圣只草草观赏了历代碑铭便入大帐休息。

    正月初二日,献匮祈福。泰山顶上同样设有一座祭坛,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名曰“登封坛”。李治再度登坛祭拜上帝,并埋下金匮、玉匮金匮内藏玉册,写着皇帝祭奠祖先的文字;玉匮内藏玉牒,写着皇帝祈求上苍的愿望。两匮皆长一尺三寸,以金绳缠绕,又用金泥密封,埋于山顶之上,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土埋藏,并铺上石头砂土。

    虽说玉牒是皇帝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