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节、日本太上皇(第2/3页)  擎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朝廷揩油他自己会算清楚的。就是你要防备着那些皂隶们的潜规则。”

    “他们敢!”张韬横眉立目的一瞪眼:“他们以为靠着经年累月的掌管地方,就能欺上瞒下损公肥私。不妨告诉你,当年朕在军中就培养了大批的文职,就是等着这一天呢,让我逮到全都砍了祭旗!”

    面对凛然的杀气,姜田咽了咽口水,真不知要有多少人头落地:“杀了他们岂不是太便宜了?举家迁往陕西或是甘肃不是更好,或者就是抓去植树造林,争取用一两百年的时间改造出千里沃野。”

    “这事就不用你考虑了,总之我同意你在科学院使用新的度量衡,其他的事情朕自有主张。”

    姜田完全没有想到,只是自己的一个疏忽,会在今后的几年里被人无数遍的问候家族中的女性,广袤大地上许多早已习惯了原先计量标准的人们,每次遇到新旧体制导致的换算时都要想起他来。不过好处是在以后有一次科学院的档案室遭窃,一部分设计图纸不幸遗失,最终却因为图纸上边标注的公制单位符号难以解释,所以窃取资料的国家没能将其迅速的转化成生产力,这也算是替姜田圆上了当年保密的谎言。

    至于为什么如此小心翼翼的推广新制度,这就更好理解了,公制单位虽然是法国人制定的,但是因为其当年在世界上的领袖地位,除了英联邦国家之外几乎都普及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咱们也是在民国时期开始了普及工作,只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生产力较低同时军阀混战,各类度量衡并行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抗战后才逐渐有了代替旧制度的机会,但就是如此甚至在建国后,依然没能摆脱两种制度并行存在的状况,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可以问问,当年去买布很多用的还是旧制的尺,市尺的普及都用了很长时间,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逐渐展开,受过基本文化培训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状况才算是有所改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都是一个国家发展与改革的重中之重。

    拿到了陛下的许可,姜田只好在第二天又赶回了作坊,这次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赶制一批标准量具,其中以直尺和卡尺为最优先项目,上次他制造镜片打磨设备的时候其实也造过卡尺,只是那时的尺子无论精度还是刻度都不标准,只能算是聊胜于无,这次他决定不惜工本(反正也是国库报销)的使用优质合金钢,并经过严格的打磨,制成这个时代精度最高的量具,为此他不惜从皇宫中借出了万历年间的一把牙尺,这把尺子基本上只有三十二厘米,姜田用碳条在上边画了三十二等分,然后在三尺的长度上加上四厘米,就成为了一米的长度,并且按照这个长度让工匠开始打造世界上第一把米尺,他的出现标志了世界通用度量衡的诞生,标志了中国千百年来尺度不一的局面将会得到改观,同时也标志了今后所有的科研人员必须重新习惯新的长度……

    打造新量器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姜田在闲暇之余为了让机械组的工匠们练手,于是设计了一个并不用太精密的新型印刷机。这台机器结构简单到只要是后世刷过油漆的人就都明白,在一个圆柱形滚筒上,套上一圈铜锑合金的字模外皮。然后刷上油墨只要在纸张上一滚,就能印刷出质量尚可的字迹。对应不同的大小的纸张只要选用不同大小的滚筒就行,至于字模就更简单了,在原先的印刷机上将活字换成铁制。然后用他们去印一张铅皮,这样就能得到一面凹陷一面突起的整块铅字板,剩下的就是将铅皮套在滚筒上印刷,如果字模没用了就可以很容易的融掉重铸,等着下次接着印刷。

    宋懿已经对姜田的奇思妙想有些习惯了,也不在执着于为什么自己就没能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试验证明新的印刷滚筒装在特制的机器上,能够实现一边补墨一边印刷,效率成倍的提高,安装这么一套机器出了前期投入有点大之外,剩下的就是一本万利的收回成本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