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8 章(第1/4页)  笔底波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通俗报纸《老百姓》报,宣传抗日。

    11月22日,上海《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共出85期。

    12月1日,《大美晚报晨刊》在上海“孤岛”创刊。12月9日创刊的《译报》出了12期,就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强行取缔。

    12月12日,南京《兴华报》总编辑萧韩榘惨遭日寇杀害。

    1938年:邹韬奋提案“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

    1月11日,共产党在武汉公开出版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10月25日迁至重庆)。尽管创刊仅7天(1月17日),guó mín dǎng的特务流氓就在光天化日之下捣毁了营业部、排字房和机器房,一则说明情况的“启事”等到19日才刊登出来。但迫于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guó mín dǎng毕竟允许这份极不喜欢的报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公开发行了9年之久。

    5月14日、22日,《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两篇社论:《查禁书报问题》和《抗战期中言论与出版的完全自由》。7月29日,又发表专论《反对查禁救亡书报》。共产党人正是充分利用《新华日报》这个公开的载体,高举民主大旗,大力呼唤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以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面目,倾倒了无数知识分子,赢得了万千人心。

    负言论重望的《大公报》,在天津版、上海版相继停刊之后,一度只剩下汉口版一枝独秀。8月13日,《大公报》香港版创刊,胡政之在发刊词中郑重地说:“虽然备历艰危,而一枝秃笔,却始终在手不放。”10月17日,《大公报》汉口版在出了最后一期报纸之后向重庆撤离,12月1日,重庆版在张季鸾主持下创刊,他在当天的社评中表示要在民族抗战的大旗下“尽言论界一兵卒之任务”。

    强敌压境,抗战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包括《大公报》在内的民间报纸和一切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但当政的guó mín dǎng一刻也不想放松对言论的控制,长沙《观察日报》成为抗战后第一家被guó mín dǎng当局封闭的报纸。7月21日,guó mín dǎng中央通过了不得人心的《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7月底对外公布,9月起执行。

    范长江1938年为《新华日报》创刊纪念题词

    8月3日、6日,邹韬奋在汉口《全民抗战》三日刊连续发表《审查书报的严重xìng》、《再论审查书报的严重xìng》等社论,予以严正抨击。

    7月10日,参政会通过邹韬奋等22人提出的《具体规定检查书报标准并统一执行案》,反对图书杂志的任意查抄和原稿审查。

    8月,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生活书店等20多家出版机构联名发出呼吁,要求取消《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9月3日的《全民抗战》三日刊和10日的《群众》周刊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10月1日,由guó mín dǎng中宣部、社会部、行政院、教育部、内政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共同组成的“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在重庆出笼。11月4日,邹韬奋以参政员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出《请撤销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以充分反映舆论及保障出版自由案》,列举了六条理由,其中第三条指出:

    政府对于广开言路,听取公意,原已注重。但为更增效率起见,有使舆论得到充分反映之必要。审查原稿办法,因奉令审查者往往以过于小心拘泥或怕多事,即对于政府原定之许可范围内亦尚须大打折扣,以致舆论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减少贤明政府的耳目效用。《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