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3/4页)  痛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奉了灵柩,一路向江西而来。二人商量:“若取道河南,走淮西人吉州,路是近些;但不如走淮南入浙,先过仙霞,与众人相见,看有甚机会可囹。”商议已定,遂取道淮南。毅甫是北方人,从来不曾到过南方,看见山明水秀,未免流连风景。一天到了临安,胡仇便去省视祖墓,谁知已被鞑子铲平,拔去了碑碣。

    不觉痛入骨髓,恸哭失声。毅甫勉强劝慰了一番,方才雇到江船,渡过钱塘江,天已昏黑,只得在船上住了一宿。天明,雇人先起了灵柩上岸,商量行止。只因此时已是十二月天气,下了一天大雪,走路不便,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古庙之内。这庙里只有一个老道士住持,甚是清净。住了一天,那雪下的更大了。是夜人静之后,忽然有人来扣庙门,老道士开了,便进来了五六十人,喧呼扰攘,借庙内地方吃酒。惊醒了张、胡二人,起来问是甚么事。当先一人,便过来招呼。问起情由,知是运文丞相灵柩南回的。那人便道:“既如此,二位也是同志的了。在下姓唐,名珏,表字玉潜。今夜之会,只因近日来了两个鞑子和尚,十分残暴,把我大宋先帝陵寝,尽行发掘,取了殉葬的金玉珠宝,又发掘了许多大臣及富家的坟墓,共有一百多处。还要拿先帝的遗骸杂入畜生骨头,取去镇塔。”

    胡仇听了,不觉大怒,又想起自家祖墓,不胜悲愤。

    未知此事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谢君直再上仙霞岭桂夫人寿终玉亭乡却说胡仇痛定了一回,又问:“甚么叫镇塔?”玉潜道:“那鞑和尚,要盖造一座宝塔,却先将人骨头埋在地下,然后起造,叫做‘镇塔’。是以我不胜悲愤,又苦于无力,只得把家中那鞑子掠不尽的东西,拿来变卖了,凑了百把两银子,定石匠造了六具石匣,要将历代先帝的遗骸,盗了出来,藏入石匣里面,另外安葬;然而独力难支,只得央及村中各兄弟帮忙,趁今夜雪大好做事。又因天寒地冻的,要吃两碗酒御寒,也助起气力;无奈我家房舍小,容不下许多人,所以借这个地方一叙。”张、胡二人拱手道:“原来是一位忠义之士,失敬了。”当下玉潜便让众人列坐,生起炭炉暖酒,大碗大的吃一个尽兴,方才一齐起身出去。

    张、胡二人也跟着去看,准备帮忙。出得门来,原来那六具石匣,已经放在山门之外,众人抬起,便分到各陵上去。这石匣面上,都凿了字号。玉潜jiāo代,按着字号,某号到某陵,不可错误。又另外带了十多人,拿了锄锸之类,先到兰亭山后面,扫除了积雪,掘开六个地穴。等众人把石匣盗了遗骸来,便按着字号安放在穴内,然后掩埋。又恐怕日久忘记了地方,叫人把陵上的冬青树,拔了一颗来,种在上面,做了记认。布置妥帖,已是天色黎明。张毅甫与胡仇商议:“唐珏是个有心人,何不招他也到仙霞岭去呢?”

    胡仇也以为然,便将“攘夷会”先后情节,对他说知,便请他同到仙霞岭去。玉潜道:“怪道我说二位既是从燕京来,到江西去,怎么不走淮西,却从这条路上来?原来有这个缘故。既如此,我此刻一无挂碍,父母妻子,都被鞑子冲散了多年,家也破了,人也亡了,乐得到那边去,希冀做一番事业。”

    于是等雪晴了,三人一起同行,不日到了仙霞岭。胡仇先寻着了伏路小卒,叫他上山通报,不一会,诸人知道文丞相灵柩到了,都一齐迎下山来。胡仇举目看时,当先一人,却是谢枋得。胡仇便先问:“老先生鹤驾,何时到此?”枋得道:“方才到此,还未坐定;便闻得文文山忠骸过境,特来相迎。”于是众人迎了灵柩上山,安放停当,然后设奠。众人不胜悲渤,只有谢枋得叹了一声,抚棺说道:“文山,你便成仁先去了,令我惭愧煞也。”祭奠已毕,胡仇遍视请人,革少了个程九畴。问起来时,方知已经死了,不免又是一番悲叹。谢枋得开言说道:“我今番到此,是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