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船队起锚(第1/2页)  我在大明做翻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家港因为有个繁忙码头的缘故,所以自古以来也一直是个熙熙攘攘的场所,贩卖各种商品的店铺都不少。

    计言在码头边的镇子上晃荡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家卖书籍的店铺。

    不过店里小说很难找,毕竟这种东西在古代属于是不务正业的闲书,而且字数比较多,还比较费纸墨。

    明朝跟现代社会有一点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书店里卖的最好的实体书是考试辅导书。

    所以这铺子里也一样,大部分都是为了科举乡试而准备的书。

    计言找了半天,才在书堆里找到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他寻摸到了几册《三国志通俗演义》,翻看了一下,应该就是三国演义。

    读读三国也不错,总比没有强,计言就掏钱买了几册,带回营地里看书去了。

    看看书,散散步,跳跳操,摸摸鱼,计言就这么在太仓刘家港混了半个多月。

    从京城出发的人,该来的基本都到的差不多了。

    只可惜锦衣卫的人员都被安排在崇明岛驻扎,计言也没打听出来梅雨宁是不是也来了。

    计言的心仍是惴惴不安。

    阮小义跟着工匠团也是住在崇明岛,他们也一样不属于核心团队。

    阮小义他们抵达刘家港的时候,计言匆匆见了他一次。

    这出海对阮小义来说犹如蛟龙得雨,感觉整个人都重新活了起来。

    郑和c王景弘带着随从们在五月中下旬才到,他们基本算是最后一批从京城出发,到达刘家港的。

    因为郑和在出发前还需要在京城朝天宫举行祭天仪式。

    这祭祀仪式不止郑和等几位高官参加了,朱棣也亲自去了。

    类似于《西游记》里,为了给李世民治好失眠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临行前,李世民也要亲自送一下以表感谢。

    差不多的意思。

    郑和是为了皇帝找皇帝去了,皇帝亲自送一下也不算过分。

    祭天很重要,毕竟出海这事儿,比种地还要靠天吃饭。

    在海上如果天象有变的话,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们的船队规模多大,在汪洋大海之中,都是沧海一粟,渺小如蝼蚁。

    往前一百年,蒙古人就曾经用几十万大军做过一个亲身示范。

    当时忽必烈野心勃勃的要征服日本,结果在东海上,“神风”把几百艘大小船只一并摧毁,让日本幸运的保持住了本土从未被侵略的记录。

    所以虽然祭天这事儿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但是对于出海的人还是特别重要的,起码是个心里安慰。

    郑和来了之后,召见了各个分属团队的负责人,随后决定定于五月底点将。

    计言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是通译们的长官,但是却又属于郑和团队的准核心人员。

    这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

    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破天荒的设置了内阁这么种机构,内阁里面的大学士有建议权,但是无行政权。

    从此以后,不管内阁的名字是文渊阁,上书房还是军机处,万变不离其宗。

    那就是这些人都只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并无行政权,只有个别时候,皇帝允许,他们才能当个钦差实际去操作。

    郑和自小长在燕王府,是朱棣的好学生,有样学样,他在船队里也设置类似的智囊团一样的组织。

    被包含在智囊团的这些人不管官阶高低,都是平等的。

    郑和会根据具体情况,向智囊团成员咨询。

    郑和若是听了你的建议,你的权利相当于郑和,但是如果郑和没有咨询你或者你的意见没被采纳,那么你在这件事上就相当于不存在。

    这个需要总管的人,在郑和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