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再谈中医(第1/4页)  迎接紫薇圣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样一层层缩小目标,病灶自然无处可逃,问诊自然不会出错。好比要量一个物件的精确长度,自然是先从大处着手,精确到米,然后精确到分米厘米毫米。现代医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拿到一把尺子,量到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就出了问题。

    既然诊病有先后顺序,那治疗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那是当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明确指出,病邪来势凶猛,应当早发现早治疗。当人感觉到病邪的侵害时,一般都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此时再进行治疗一般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到了半死半生的地步。现代医师便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治病,起的是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虽然失败率高的惊人,然而被人自动忽视,但它的力挽狂澜却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赫赫有名。

    《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医的治病更注重防患于未然,在病未萌发时便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从不被现代人重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孰优孰劣相信自有定论。

    此外还能看出,中医并非孤立的学科,它甚至将治病与治国都能联系起来,所以你应该知道,虽然世界很大,但道理是共通的。当然中医更多的是将人与天地自然结合在一起,比如阴阳c三部九侯c四时五行c九野八方等。所以,哪怕是针对同一种病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那怕是诊病也有不同的方法。且先来看一下《内经》问诊的方法:

    《玉机真藏论篇》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提到了观察形气与脉象,以及病情发展程度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形气相得其实是阴阳和顺的外在表现。

    《三部九候论篇》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提到了治病不能贸然而行,虽然病情形因人而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以平为期”,也就是阴阳平衡为止。我们只是截取部分,但你一定要遍观全文,目光放的宽广,狭义只适用于部分,整体才是真相。

    且再来看同一种病不同治法的原因。《异法方宜论篇》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