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第二节 病从何生(下)(第1/2页)  迎接紫薇圣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虚邪之风乃致病的外因,《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阴阳应象大论篇》则阐述了病邪致病的部位:“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感则害皮肉筋脉。”病有生于阴,有生于阳,《调jg论篇》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这是疾病的传化过程(与《百病始生》所述者同),基本上是皮肤c孙脉c络脉c大经脉这样一个由外到里的顺序,此外亦有风湿伤人的征兆。天有虚邪之风,正逢人虚之形,两邪相遇,疾病乃生。虽然如此,大家仍然要知道,最整体的原因便是阴阳有失调和,《邪气藏腑病形》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它的翻译是“阴与阳,不同名但同类,上与下相会,经络进行相互间的连贯,像没有开端的圆环”。我们仍然要强调翻译的问题,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务必秉承原文,不要私自丰富内容,也千万不要穿凿附会,比如阳经就是阳经,千万不要发散成为五藏的阳经或是手足三阳经之类。《内经》之所以难懂,私自添加赘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现在市面上关于《内经》的翻译基本上都不可取,想要大力发展中医,对《内经》重新进行正确的翻译是十分重要而刻不容缓的,特别是对于藏象生命体的重新认识。另外钻研中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要怀疑它的正确性,虽然人类骄傲又傲娇的本性很难承认自己愚昧,但中医的没落原因正在于此。《方盛衰论篇》曰:“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说回正题,“百病之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所谓的“中医六淫”,“化”与“变”可以理解成“生化”和“变化”。且再详细介绍病邪侵入人体的情况。《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恒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备注:邪气中人,常在上部,风气常是清气,故吹人上部居多;湿气中人,常在下部,湿气多是浊气,故吹人下部居多。)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何故也?岐伯曰:褚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出汗,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肋亦中其经。

    (备注:虚邪乘人虚乃发为病。)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淖,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与腑。

    (备注:五藏为阴,藏气实则邪不能入,所以还之于腑;六腑为阳,经络遍布,故传输于经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