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章 1价值体系改变(第1/3页)  需求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需求论价值体系改变

    先贤有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贤有云“生产关系随生产力改变”。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导致了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改变。目前我们比较公认的社会结构有,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几大形态,这是先贤基于西方的历史进行的高度总结。基于当时科技,西方的先贤没有深入了解东方悠久的历史。东方的历史和西方差异非常大。不敢说截然不同,但是足以颠覆原奴封资社的断代。

    首先中国没有奴隶社会,或者说典型的奴隶社会。也没有经过典型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典型而漫长的封建官僚帝国社会。而且中国的封建官僚帝国社会是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从目前来看是整个历史最稳定的社会结构。

    没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有漫长而稳固的封建官僚帝国社会,这个可能大家容易认可,毕竟史书在。没有奴隶社会这个就有点那么令人信服,当然没有奴隶社会是我的一家之言。纯属个人观点,正缪难料请君自量。

    历史的模糊总是让人疑惑,我们只能通过出土的东西和你杜我撰的历史记录来窥视一隅,然后在通过一般逻辑法法去推测,一般逻辑法的核心就是合理。没有大的不合理。

    我们看看我们可考的奴隶社会的存在基础。离我们最近的典型奴隶社会,大家比较熟的估计是美国。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奴隶制推测奴隶制存在的基础。

    第一:强大的武力镇压。这个世界不要自由甘愿无偿奉献的应该极少,少到令人发指。所以逃奴永远都是一个大问题,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强大而有效的镇压武力,奴隶会慢慢的蒸发,最后一个也没有,美国奴隶主们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原始社会后的商周时代,科技不够发达,兵和强人之间的战斗力不会相差很大。如果出现逃奴,追逃是个大麻烦。

    第二:有效的禁锢手段。如果不能把人禁锢在一个地方,人就可以流动,人性趋利避害。一边自由一边被奴隶,人民肯定如惊雀一样四处逃离。商周时代的狩猎技术应该还是绝大多数百姓必会的,广袤的原始森林绝对不能禁锢人民,反而是人民通向自由的天堂。人一旦进入森林基本代表已经脱离了组织。

    第三:有利可图。把人当奴隶是最挫伤人类劳动积极性的组织形式,如果没有高额的利润,奴隶产生的利润太小可能无法平抑奴隶他们的成本。在商周时代人类的劳动力极端低下,每个人劳动的产物可以养活自己略有剩余,一直到战国时期人民的主要社会活动,包括战争都要避开农事。在这之前奴隶他人利润太低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产生利润反而浪费粮食。

    第四:上下阶层完全分离,从意思形态到生活形式。上有奴隶他人是应该合法的必须的思想,下有被奴隶是应该的思想。也就是奴性思想,问题是在春秋之时人的流动频繁,而且有(君视人如草芥,民视君如仇寇)的思想。而且在商周上下层都生活在一起,不能建立神秘感。没有神秘感就不能使民产生认命之心。人无认命之心则不能被奴隶。我们的礼其实就是让各个阶层有其道可循,礼是正大光明从之可正名立身的道。我们可以从周礼上看到上下之别,但是并没有说下不为人,上不为民。

    基于一般的逻辑推测来看古代不可能有典型的奴隶社会,反而大工业社会有点类似奴隶社会。商周时期是什么社会呢?从《春秋》我们可以看到周是完善的封建社会。而最早的是原始社会。如果没有奴隶社会,商前最有可能是原始的氏族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建立的时期。也就是半原始半封建社会。

    如何考释商是半原始半封建社会呢?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去看看,辛好我们出土了十万为单位的甲骨文,这些文例足够我们窥视当时社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