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五九章 四国岛(第2/3页)  三国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信行大人”就是东澳聚落的首领,被驾船来的汉人,封为了东澳主管户籍登记,渔民渔船编列的行营薄计。于是,就去了原名,改名为“行”,外人称其为“东澳的行”,以与重名者区分。

    “行”家中排行第三,故又称“行三息子”,后按汉俗,称“行三郎”。

    “行”的官,全称是奉命督办东澳行营薄计事,最早被东澳当地尊称为“奉行”。

    后来大洋港设立,“行”受汉人所在的盟内“信义”激励,感觉“信”极好,又在名前加寓意,名称“信行”。

    强制取姓登记户籍后,信行就以所在的“阿波”国为姓,取姓为“阿波”,门前挂算盘,彰源自奉行的姓氏家格,是谓“阿波信行”,全称“阿波信行三郎”。

    为北盟做事的四国在地贫苦聚落头领,越来越多的以取姓彰显家格为荣。

    鸣门堡北面的汇源屯屯长,最早就是司职采摘野果事,取名为“司”的在地头领。后来,“司”为了强调自家屯的汇源果酱是真正的好果酱,特意改名“真司”。

    之后强制取姓,“真司”与“信行”一样,同以所在的“香川国”为姓,称“香川真司”。

    自认家格够不上“香川国”为姓,就会以“汇源屯”的“汇源”为姓,在鸣门堡与大洋港办差的土著事物官,就乐于取姓“鸣门”,“大洋”。

    更多的野人,不够家格以国名城港町市名为姓,就以自家所在的地方为姓,住村上的就取姓“村上”,居下村的就姓“村下”。

    家前有口井,就取姓“井上”,井水浅就姓“浅井”,住渡口边的就取姓“渡边”,居田地就姓“田中”,种田的村就姓“村田”,住山下的就姓“山下”等等,就是以地为姓。

    海军位于九州岛肥前国的长崎,本州岛中国的广岛,四国岛阿波国的鸣门,三个海军基地附近,都有大把村上,田中,渡边,山下的姓,但不是一个村儿,一座山。

    八目在大洋港东澳渔业编队干活,同样取了汉名“胜”,八目即“八郎”,称“胜八郎”,强制取姓后,其以所在的剑川横山贯姓,是谓“横山胜八郎”。

    “哇,真是受不了这个香味呀,我胜八郎要来它一碗。”

    一进门,胜八郎就被室内一股令人迷醉的清香吸引了,带其母一木碗汤端上矮桌,更是急不可耐的蹿上前去,在桌旁竹席上一坐,伸手抄起了筷子。

    汉人带来了豆腐,豆豉,萝卜,四国渔民用海鱼,海带,海苔一煮,煮成了深受当地人与汉人欢迎的海酱浓汤,味道鲜美,油豆腐的热烫被海带海苔一浸润,咬一口火锅一样,被当地称为味噌汤,被驻鸣门海兵,誉为“东瀛火锅汤底”。

    由于海料味道浓郁,提味绝佳,汉人商贾还以此法,用海带海苔鱼油加发酵豆豉,配出了单独的酱料,装坛向外贩售,名曰:“酱油”。全干磨成粉末的颗粒,则称之为:“味精”。

    “大洋味精”与“大洋酱油”就是大洋港的强势出口产品。

    为了强调海外有金山,异域有银海,凸显异域风情,与北盟所有的进口商品一样,皆标“海外特产”四字。

    对胜八郎来讲,则是土特产了。

    汉人带来的豆腐,豆豉与当地烂在海里没人看的海带,产生了奇妙的反应。

    短短的时间,与釜山当地家家户户吃泡菜一样,四国土著家家户户海带煮豆腐,味噌汤在四国的地位,还要超过幽州的火锅。

    “我就要成为兵卫了。”

    胜八郎唏哩呼噜的干光一碗浓汤,满意的拍拍肚子,对一旁慈眉善目看着他的妈妈,骄傲道,“若我能成兵卫,我八郎的名前,就能加‘兵卫’了,代表我横山家也是武家门第了,长生天在上,想必父亲大人,也会开心的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