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82章 阻敌舍生忘死(第2/3页)  三栖特种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是不给师父准话,拖着不投降。

    拖了一天,九天真人急了!因为天军的期限到了,再不投降,等于没有按约定做到,九天也是好脸面的人,他丢不起这根脸。

    于是,直接闯进赵一敬地大营,发出最后通牒,立马投降!

    否则,就活捉了他,送给天军!反抗的话,就送给天军一具死尸!

    赵一敬无奈之下,只好屈从了师父。

    清军投降,天军开进了铜关。

    赵一敬因为是战场起义,所以按照天军的惯例,被安排天军的一个旅长,等于官升一级,他的军队数量也从以前的一千多人,增加到了三千多人。

    他的防区也依然是铜关。

    天军这里原来属于程吞金的部分,依然归属原建制,王少杰的十个团援军,则奉命驻守在铜关。

    赵一敬则归属王少杰节制。

    麦轲临离开前往太行山区的时候,特意来到这座战略古城,一方面欣赏一下这座要津,另一方面部署这里的防御。

    麦轲要四处转转,王少杰当然陪同,而且他自己也需要了解周围的地形。

    结合以前的军事知识和实地观察,麦轲对这处战略要地的了解更加深入。

    王少杰则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雄关,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加了认识。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

    《唐书》载“古为桃林塞”。

    《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

    那时桃林的范围,包括铜关以东到和南岭宝县西境。

    战国时,函谷关就成为秦的东大门,此地在岭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一带、东临洪农涧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铜关大战,铜关之名,始见于史。

    铜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隋大业七年,也就是六一一年,移关城于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年,也就是六九一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每目前的铜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铜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

    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而得关名为潼,因为“潼浪汹汹”,又称冲关。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明洪武年间,铜关有大规模增建;其中千户刘通筑城,指挥金事马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

    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和南沿上象山。

    现在麦轲和王少杰所看,就是满清建城的结果。

    这四座山上,二人商定个配置一个团防守。

    鸟瞰全城,可见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

    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

    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

    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仪”。

    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

    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