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节(第1/3页)  秋林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

    公元1127年,宋靖康二年五月一日,在靖康之役中幸免于难的九殿下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南宋,改元为“建炎”元年。建炎,宋朝以火德立国,一来是让火炎重新焕发光彩,图个口彩;二来与太祖赵匡胤立国时的国号“建隆”相对应,以期国运昌隆久远,火光永不熄灭。

    应天府这座古城在本朝可是有着非同小可的含义,它是北宋四京中的南京,最初叫归德府,是后周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的驻所。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国号“宋”,即为北宋。赵匡胤既以归德军节度使起家,这里自然就成为了本朝的龙兴之地、“龙潜之地”,即大宋的发祥地。这时赵构在危难中于此地登基,又给它披上了一层神圣外衣。

    建佛寺在城里东南方向,寺门两旁刻的是“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的楹联,建佛寺的对面就是白云庵了。

    李师师原本姓王,是汴京东二厢永庆染坊局染匠王寅的独生女儿,刚一出生母亲便暴病而亡,王寅又当爹又当娘,以豆浆代母乳仔细喂养,才使她得以存活。且自小便长得粉妆玉琢,雪白细嫩,活泼明艳,异于常人。当时汴京习俗,大凡小户人家生男育女,父母疼爱,深恐有基病灾,往往将其舍身佛寺,以求避灾躲难,安康chéngrén。那王寅年近四旬方有女儿,浑家又早早过世,自然对女儿视若掌珠,便将女儿舍身于宝光寺内。东京旧俗,凡为佛门弟子,习称为“师”,王寅便为女儿取名“师师”。师师四岁时,因父亲王寅被冤而亡,无依无靠,孤苦伶丁,被东二厢镇安坊鸨母李妈抱养膝下为女,学得琴艺曲谈、小诗大雅诸色功夫,算是入了教坊乐籍。

    但李师师终身于佛家有着一种说不清的缘份。

    李师师从五马山来到行在之后,吴茵茵知她性喜清静,就安置她住进这座白云庵内。庵中主持闲云师太又是吴茵茵的方外之交,况且这里离皇宫不远,李师师她们尽可随时聚首恳谈。

    现在,李师师就站在白云庵门前一株烟柳树下,目光散散地看着天宇那颗太阳。

    此时正是三月将尽时光,虽然还是有些乍暖还寒,但太阳毕竟给人以暖融融的感觉。从白云庵走出来,迎面是南风煦煦地吹着。抬头看那日头,一时好象自己快要化在这光晕里面似的。这让她想起小时常吃的焦糖,淡黄的色,上面丝丝的纹理,入口就化,还有一股子杏仁香味。现在想想,竟似那余味犹在,她不由调皮地微微笑了,草木生愁本来就非有意,只是各人心意罢了,自己反倒是有些痴了。

    一会儿,李师师抬步跨进庵门。刚进庵门是一弯曲水,水上有座桥,名为争渡桥,也是要世人渡人渡己的由头。再往里是一个几丈的方院子,两旁杂种着几竿竹子,没种竹子的地方都是竖青砖铺实了的。这一方院子的两厢住着些执杂事诸如洒扫、香积的尼姑。内二门是更大一点的院子,几株老槐把这四合院掩映得凉爽森森,里面稀稀疏疏地列着几座石碑,两边抄手廊下种着些喜阴的花儿草儿。再往前走就到了主殿,所以此处住着的大多是庵中有职司的师太。因主持闲云好清静,她的住处又与这些人隔开,在大殿后的的偏殿内。里面院子里摆了两个黑陶的大缸,种满了水莲,用闲云师太的话说,莲心多与人心同,花开时节佛亦喜。李师师知道的是,这莲花种下来,倒给寺里的年轻尼姑们有个尝鲜莲子的机会,也算的是功德无量了。

    李师师刚进二门的时候,就看到闲云师太正在抄手廊上站立,这准是刚刚上完早课。看见李师师过来,就微微一笑颔首相迎。李师师单掌施礼,说道:“师太打算何时帮师师解愿呢?”

    闲云师太有五六十岁光景,出家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平日里看破红尘,四大皆空,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