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节(第1/3页)  秋林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秦观是北宋诗词大家,苏轼对他一见倾心,称赞秦观有屈原、宋玉的才情。“苏门四学士”中,东坡偏爱少游。有人用秦观自己的诗来形容他的诗风,“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他的词风也比较清绮,有人认为他青出于蓝,称他为情歌王子,评价他的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秦观的儿子秦仲也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大词人,和李师师也是至交词友,就是秦怡在幼时和李师师也见过几面。如今,李师师乍见故人之女,又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相见,其悲喜之情真是难以言表。李师师向金人提出要求,要秦怡和她住在一起。金人应允,自此她们一同跋涉在北上之路,昼则同行,夜则同宿。那天五马山三恨大师夜袭金营,救出了李师师,同时也把秦怡救了出来。她们一同到了五马山义军大营,帮着义军登记督管粮草事宜。后来吴茵茵迎接李师师进宫,秦怡也跟着来到了应天行在,两人就住在白云庵内。

    有一天,李师师和秦怡路过半月楼,见一位年轻官员,正倚栏饮酒,大声吟唱一首词《石州慢》,且歌且哭:“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吟罢竟嚎啕大哭。

    李师师心内惨然,热泪盈盈。她早已认出,那年轻官员正是张原,和燕青义同兄弟,李师师与他在京城也有交往。李师师正要上前相认,身旁的秦怡却早已泪如雨下,哽咽不已,哭昏在地。李师师忙唤过张原,一起把秦怡送回白云庵来。秦怡醒来,见一个年轻男子背着自己,早已羞得面红耳赤,不能自抑,坚持要下来自己走路。张原只好和李师师扶着她走回庵中。

    张原向他们叙说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在汴京保卫战中,贺俦战死,李纲遭贬,燕青隐居宝天曼中,张原后来一直随着李纲。当李纲被贬刚刚走到长沙,接到钦宗赦他回京救驾的诏书,李纲在长沙立刻就地调兵遣将,带兵进京勤王。走到半路得知汴京沦陷北宋灭亡,李纲带领将士披麻戴孝北向痛哭。

    赵构在登基之前就写信郑重邀请李纲,信中以“不世之才”相许,写出“……阁下学穷天人,忠贯金石,当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等语句。这样的推崇,可以说是宋朝立国罕见的,如果要比较的话,只有当年的王安石差可与之相近。

    李纲从南方赶来了,赵构即位之初痛定思痛,起用李纲为相。张原也被召回做了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

    自从赵构五月份在应天即位以来,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往出使金营的那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勇气荡然无存。一当上皇帝,命就格外值钱了,一味地屈膝求和,偏安江左,苟且图安。不停地找人去和金国谈判,以期望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

    皇帝的宝座就像一张魔椅,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李纲坚决反对定都江南,主张积极备战,伺机北伐。宋高宗和一些主和派认为宋金实力相差太远,所以应该暂时采取守势,避免和金兵决战。双方分歧太大,李纲只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

    李纲罢相后谪居武昌,作了一首自谕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诗中通过描写病牛辛劳成疾的经历,暗示了自己一生不断遭受排挤的遭遇,同时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决心。

    事实上,李纲罢相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