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三章 道德堕落吗(第2/5页)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识分子,都爱讴歌逝去的年代,这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外国人怎么样,我不说,我只说,你接触的中国知识分子。”

    我把话题框定在一个可以讨论的狭窄范围,免得出现大而无当的局面。许多人,在真诚讨论问题时,不确定外延的边界,结果,容易变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连话题交集都没有了。

    就像大学生写论文,刚开始提笔时,真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但议题太大,根本无法严密论证。这种学生是老师最头疼的,因为空泛,所以经不起推敲。

    议题范围小,论证起来,才方便。

    我们看论文题目,一般字数越多的,外延越小,越严谨,结论也更可靠些。题目字数越少,外延越大,越空泛,其实结论也似是而非。中国古代的散文,或者说政论文,往往题目字数小,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对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说,这是不可靠的,只能说明作者胆子大。

    要貌似能够证明一个大道理,不用逻辑,就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名篇,在当时,很有意义。但在今天,完全不符合逻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这纯粹是打比方,木的长短与水的远近,与国之安定,有必然联系吗?取类比象的笑话还少吗?世有五行,人有五官,这种笑话,还要讲吗?

    当然不是说这篇文章不好,他给皇帝打比方,是劝说皇帝。最后的结果,皇帝听劝了。文章起了作用,说明他写得好。但有作用的东西,道理就一定是对的?

    推理方法肯定不对。用他的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因为取象比类的方法不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是下定义。用教育学的方法,才可以打比方。

    经验主义不代表科学,比如,有人说,贫血的人,要多吃猪血,吃啥补啥。这个推理有道理吗?毫无道理可言。但流弊却很大。比如有人说牛鞭壮阳,因为牛那东西长。或者说长得像棍壮的东西也壮阳,如山药。我见过在河南某地产的山药,因又粗又长,他们打的广告是“天下第一棍”,意思是这东西吃了,男人的那功能会大补。

    这里有一个反证方法。古代皇帝是最皇宫佳丽成群,他们是最需要壮阳的人。古代中国,传统医学最为发达,取类比象的方式用得最多。难不成,皇帝最好的食品,是山药或者牛鞭?或者还有其它的药物?但历史证明,皇帝因贪恋女色而短命的,人数众多。

    但如果有一部分人,吃了猪血,真的对贫血症状有帮助呢?这就比较迷惑人了。难道就证明了,吃啥补啥是正确的?其实,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清楚地证明了。猪血含铁量高,对部分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是有一定效果的。对非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并不起作用。

    当然,要回答小苟这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必须得有几句大话开头。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来说,在思想流派上,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国人深远的,大概有儒、释、道三家。我分别讲一下,这三家对尊崇古人古风的习惯,是如何根深蒂固。”

    一听我要讲大道理,小苟的眼光亮了起来,估计他上大学时,听老师讲的大多是建筑结构、力学之类的东西,很少听到这些,缺啥补啥吧。

    “从山东人,或者说李老师最熟悉的儒家讲起。孔子讲克已复礼,是复什么礼?周礼。孔子崇拜的对象是谁?周公。这已经是孔子以前几百年的事了。孔子在理论上,把神仙崇拜改变造为祖先崇拜,这也是尊崇古人的意思。恢复古代的社会秩序,恢复古人的做人方式,这就是复古的倾向。”

    小苟说到:“这我也注意过,因为比较熟悉嘛。读了孔子的,总觉得有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