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八十三章 菜市场均衡(第2/5页)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己最有利的决策,是博弈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博弈问题,《史记》中记载的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是众所皆知的。当时齐王与大将田忌赛马,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先用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对决,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决齐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结果是:田忌输了第一场,但赢了后两场。这是一个用博弈思想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当然,如果预先规定了双方的马必须分别按上、中、下等级对决,那孙膑的策略就是一种违规的欺骗行为。

    博弈论真正成为一个理论要追溯到1928年。当年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德国《数学年刊》上发表论文《社会博弈理论》,奠定了博弈论的数学基础。1944年,冯?诺伊曼与德裔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特恩合写了一本《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创立了博弈论这门现代数学分支。

    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所谓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各方都有利;而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

    关于非合作博弈,要特别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美国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他发表的两篇论文给出了所谓的均衡解(称为“纳什均衡”)。这是一个稳定的策略组合,每个参与者如果单独改变策略不会比现在的选择更好,而是可能变坏。因此达到纳什均衡后,参与各方都不会主动改变策略。纳什由于对博弈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应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认为:要想成为现代社会中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所了解。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博弈论运用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垄断行业为了追求利润而结成联盟,不允许降价促销;但总有一些商家试图把自己的商品卖得更快些,偷偷降价促销。所以,这个联盟是不牢固的,这种现象与博弈论里有名的“囚徒困境”问题类似。这个问题,也有点像今天小胡所面临的,竹笋价格默契问题。

    “囚徒困境”是这样表述的:假定有两个小偷被抓住了,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也不揭发对方,有可能得到最轻的处罚;如果有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那么坦白者可以获得较轻的处罚,不坦白者就要加重处罚。在没有事先同谋的情况下,最优策略是二者都坦白并揭发对方。

    这就是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它是各自最优策略,但并不是总体最优的。总体最优策略是各自都不坦白也不揭发对方,但这种策略组合是不稳固的,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价格联盟”。

    我们在平时,有很多人爱占小便宜,大家都看不起这种行为,但身边始终有这种人的存在。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搭便车。如果从博弈论角度来说,这要从博弈论中著名的“智猪博弈”故事说起。

    该故事有多种版本,其大意是:在一个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一端有个踏板,需要多次费力踩踏板,猪圈另一端才会落下一些食物。如果小猪去踩踏板,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就吃完落下的九成食物,小猪只能得到一成食物;如果大猪踩踏板,则小猪能吃到三成落下的食物,大猪吃到七成食物。

    假定踩踏板要消耗相当于二成食物转化的体能,两头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对小猪而言,等待大猪去踩踏板是最优策略,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策略。对大猪而言,虽然知道等待是小猪的最优策略,却不得不去踩踏板。这是它的唯一选择,否则它也要和小猪一样挨饿。所以,最终小猪搭了便车,可以不劳而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有投机取巧的人,他们从生活经验的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