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回 废中书霸主集皇权 贿上将良臣受鸿赏(第2/7页)  大明王朝妙锦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浪翻涌,一浪接着一浪直把浪头朝后压去。可那声浪反倒是一波接着一波,感天动地扑面而来。

    “吾皇圣明!吾皇圣明……”

    至于是否诚心道“圣明”,只有各家心知肚明。却说各中真假,又怎会蒙过这帝王眼亮心明。

    “众卿平身!朕不是说过嘛——从今往后,朕要诸位臣工直起腰杆来为国效力!”

    “臣等谢吾皇隆恩!”众臣纳头再拜,纷纷起身拭泪,又作洗耳恭听。

    这会子,但听朱元璋朝官队中高唤:“翰林院学士吴伯宗。”

    “臣在。”一四十岁左右的朝臣应声出列。

    “朕命你院从即日起搜集历代诸王、宗戚、贼臣、奸宦之罪,并将其诸多劣迹、恶果、及后世评判之说集录成册,朕就赐名《臣诫录》,示与众卿详阅。”朱元璋一面吩咐,一面眼含厚望地环望众臣,“望众卿以史为鉴,大正官容;以人为戒,重振官风!”

    吴伯宗纳首应承:“臣领旨。”

    随即,朱元璋又唤:“御史中丞安然。”

    “臣在。”一老迈朝臣应声纳拜。

    “就由你御史台协助针砭修订,不可懈怠。”

    “老臣遵旨!”安然领命而退,皱纹里却舒展出一丝痛快之气。

    朱元璋略作沉吟,又道:“此外,对于各省官员,从今后将采用南北更调用人之法,众卿可有异议?”

    众官揖首齐应:“臣等附议!”

    “好。”朱元璋含笑点头,“而今中书省虽已废止,朕决定于六部之外另增一衙,名为判录司,以掌在京官吏俸给文移勘合之权。凡官吏月俸、六部支请,皆须于判录司填写勘合文移而后支请。此司所任官员由六部依德才草拟举荐,六月底由朕亲试,裁定后上任。”

    “臣等遵旨。”

    至此,朱元璋绸缪之事俱已得偿所愿,便心满意足地朝一旁的庆童打了手势。那老太监会意,立马朝高台下喧声:“有本奏禀,无本退朝。”

    “启禀皇上,臣刘崧有本请奏。”

    朱元璋寻声望去时,那奏禀之人已至台下,那人乃是吏部尚书。

    朱元璋沉吟一笑,言语中寒暄与调侃各半:“刘爱卿,朕可有些时日没听到你吏部奏报了。”

    这话听得刘崧一惊,忙欠首解释:“臣惶恐,微臣无事万不敢轻易叨扰皇上。”

    朱元璋眨眨双眼,朝他撇去一句:“何事?说吧。”

    刘崧道:“臣日前收到江宁知县张允昭奏请……”

    “一个知县所为何事?”

    刘崧欲述其详:“他在奏折中说‘我大明已定国十载有三,蒙皇上福泽,天下已初尝安乐。’然距兴邦之志尚差一步之遥……”

    朱元璋眉头一皱,道:“给朕拣些干货来。”

    刘崧当即畏首,吞吞吐吐:“是……那张允昭在奏折中说,皇上如想振兴我大明社稷,就应当重视人才培养。自古历朝用人之法多为用时选才,却不知为国养才,故而可用之大才者屈指可数。他建议皇上应革除旧弊……”

    朱元璋正听得津津有味,而那刘崧这“旧弊”二字刚一出口,却欲言又止,生怕因用词不当而惹恼这暴躁的君王。可朱元璋却被这突然中止的表述扫了兴致,急赤白脸地催促:“哎呀……你这老磨盘,就不能痛快些?”

    此言一出,引得众官皆笑。更戳得刘崧满眼苦笑,于是当即勾身回道:“是。因此,那张允昭建议朝廷应广开童学馆,从孩童起就为朝廷培养发掘后继之才,专授儒学之训……”

    “哦?……”那“儒学”二字正中朱元璋的心思,没想到那张允昭之谏竟与宗泐之言不谋而合。于是他兴冲冲地步下石阶,径直来到刘崧面前,“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