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8章 杏坛(第1/2页)  修真不容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悌(ti),原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古时当时乡中皆是同族,所以后来逐渐引申成了敬爱兄长,是一个在儒家乃至整个华夏文明中对于为人的一个重要指标,常常和‘孝’放在一起来使用。

    碧幽儿在这种时候对林子烨他们说出这个字,可以说并不是十分的恰当,但是林子烨懂她说出这个字所表达的意义——也许在这些儒门之人的心目中,事情是不分你我的,只要这件事符合仁义之道,那么我们就应该出手。

    而作为整件事主角的王沁雪在得到了在座诸位弟子的认可和支持后,也并没有像林子烨想象中那样感激涕零之类的,而是非常平静的点了点头,就好像一切都是她意料之中一样,然后重新端坐好继续说道:“嗯,那这件事就有劳诸位了!他‘古基督教’势大但毕竟山高路远,所以这件事我们今天先说道这里。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件事才是重中之重!”

    王沁雪这句‘重中之重’一瞬间就让在场是所有人感受到了压力,只见他们齐齐的挺起了刚刚因为还礼而塌下去的腰杆,然后满是严肃的聆听了起来。

    而王沁雪也没有卖关子的意思,直接单刀直入的说道:“诸位应该听到今天早上的事情了吧,嗯提示一下关于‘杏坛大讲’的!”

    起初那些儒门弟子听到王沁雪的话还有些许迷糊,但是当‘杏坛大讲’四个字说出口的时候,所有人的脸上俱是一阵抽动,显然对于这件‘骑在头上拉屎’的事已经有所耳闻了。

    而王沁雪见到他们脸上的那不断变青,逐渐扭曲的表情则是微微一笑,显然他们的反应都在她的意料之中。

    关于‘杏坛’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之上,上面记载的原话是‘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大概描绘的是当年‘孔圣’周游列国教导弟子时候的景象。

    而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也就是地势高的地方。而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毕竟于情于理来说在春秋时期哪有哪么多杏林,而且还巧的每次‘孔圣’走累了休息讲课的时候总能碰到杏林,所以司马彪的这个注释在凡世几乎已经被认定是唯一解释了。

    但这只是从凡世人的思考角度来解释,而事实上‘孔圣’可是个修真者啊,从常理怎么可能解释的通他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呢

    根据儒门内部的典籍记载,当年的‘孔圣’他老人家是真的很喜欢在杏林里面讲课,而且每到杏花开放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只在有杏花的地方停留,否则宁可舟车劳顿c星月兼程,可谓是执着到了极点!而且作为修真者,即便当时‘孔圣’的修为还不高,但是摆弄个小幻术自娱自乐还是能做到的——所以《庄子》里面的那段在修真者看来就是从字面上理解的。

    而所谓的‘杏坛大讲’则是儒门内部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每十年一次每次持续一天而参与者最多三百人,由各个分支的人均摊名额。至于为什么一个研讨会会有人数和时间限制,这要从‘杏坛大讲’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上说起。

    当年‘孔圣’虽然是修真者,但是因为自创修真功法探求天地之威所以留下了大量的暗伤和隐疾,甚至伤到了根本。所以他老人家并没有像一般修真者那样‘天地同寿’,仅仅只活了几百年就仙逝了,虽然相较于凡世人可以称得上高寿,但是对于修真者来说,说是早夭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而作为‘学究天人’的孔圣自然不甘心如此简单的死去,所以他在临死前曾将自己对天地的感悟和毕生修为封进了三百卷竹简之内以供后世弟子研习,而这三百卷竹简就是现在‘杏坛大讲’真正的主角‘杏坛简’。

    ‘杏坛简’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