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1章 祭孔(第1/2页)  修真不容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林子烨在儒门洞府的日子过得非常‘充实’,但这里毕竟人生地不熟,即便那些师兄师姐们对他都非常亲切和热情,但是这里毕竟不是自己家,所以怎么待都会给他一种别扭的感觉。

    一来是因为这些师兄师姐们虽然相比很多修真人士确实‘开化’很多,但是毕竟一个个年纪都不小了,加上他们闭关的时间远多过在外行走的时间,这也就导致他们对于很多相对现代的东西有些一知半解,更不要说很多流行用语和二次元用语了,基本上林子烨跟他们说这个完全就是鸡同鸭讲。

    二来就是这些师兄师姐们的文化层次要比林子烨高出太多,林子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时不时的蹦出一两句古文,浅显一些的他还能接上话让场面不至于冷场,稍微复杂生僻一点的,以林子烨的文化水平实在接不上,这样一来整个场面就尴尬的不行。

    虽然那些师姐师妹也意识到林子烨这个半路出家的儒门弟子和他们这些从小接触这些的弟子在文化知识,尤其是中文知识方面实在差的有点多,所以他们也尽量减少各种引经据典,可是总的来说林子烨还是有些难受。

    虽然林子烨也很想‘猫’在自己的宿舍里尽量少于人见面,毕竟这也是一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自己刚回宗门总部就当个家里蹲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厚起脸皮的继续刷起了自己的存在感。

    不过这种‘苦日子’很快便结束了,因为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很快时间就到了儒门的‘杏坛大讲’的日子,而只要熬过这最后一两天林子烨他们就会离开这里换个地方继续藏着——虽然这只是肆意的一个提议,但却意外的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林子烨原本以为这次‘杏坛大讲’只是一个儒门内部的活动,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词类似于文化交流会的东西竟然跟凡世的‘祭孔大典’选择了同一天。

    虽然‘孔圣’是儒门的创立者,在修真界的地位也着实不低。但是这都比不上‘孔圣’在华夏人心中的地位,‘文圣’这简单的两个字就足以完美的诠释出华夏人民对‘孔圣’的尊崇。

    ‘祭孔’这种事其实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开始,后来又在唐宋时期数次提升规格,到了明代规模已经足以媲美帝王,到了清代时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而到了近代因为时代发展和需要,‘祭孔’仪式更是经过了数次改革,在维持原有规模的同时,修改了很多不适用于当时时代的规矩,比如: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不过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凡世’的祭孔活动被迫停止,虽然依然有很多文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孔圣’的敬意在选择在‘孔圣’诞辰这一天自发的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但规模都是些小打小闹的程度只能勉强称之为‘家祭’。

    直到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当地的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才得以重现,又经过足有二十年的发展这种简单的祭祀活动才正式完善形成了由当地有关部门牵头的公祭行为。

    所以当林子烨得知‘杏坛大讲’召开的这一天恰好就是‘祭孔大典’召开的日子时,他才会有些莫名其妙。虽然这个‘祭孔大典’和儒门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兴致相同的一件事,但是一般情况下修真界和凡世不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你弄你的我弄我的吗,这次怎么就赶到一天去了,如果说是巧合打死林子烨他也不会信。

    再说了这个‘杏坛大讲’可是每十年一次,每次的事情几乎相差无几,而这个传统可是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如依照修真者一般的习惯来说,不应该是去提前和有关部门打招呼让他们错过这个时间吗?

    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