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1/4页)  权力玩家赵匡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间也就再没什么信任可言。杨渥担心徐、张真的一旦翻脸自己就小命不保,于是安排心腹陈蹯、范遇统帅东院马军以为护卫;徐温见少主越来越不像话,说不定哪一天上朝时候就被埋伏的刀斧手砍了,遂于907年发动政变,率兵杀入内廷,除掉杨渥身边的护卫,将其软禁起来,与张颢共掌军政。又于次年派人将杨渥勒死,立杨行密次子杨瀛。

    就像很多同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创业者一样,不久之后,两位昔日一直合作无间的指挥使之间也出现矛盾,张颢意图杀掉杨瀛与徐温后自立为吴王,可惜迟疑中被徐温抢了先,徐温带领一帮兵士杀入张府,割了张颢的脑袋。此后的徐温受封为大丞相、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淮南大权尽入徐温手中,名义上的吴王杨瀛则像汉献帝,所起作用无非是给所辖之地发发号令,用《新五代史》的原文记载,就是“备位而已”,而号令的内容,则由扮演曹cāo角色的徐温制订。

    写到这里,徒步认为该让在后台待了很久的徐知诰出场了。

    低调的徐知诰此时的官职是升州(今南京)刺史,虽然他看着义父徐温从右牙指挥使一路升迁到摄政大臣的位子,却并没有生出多少的非分之想,给自己的定位是好好做一个地方官。虽然同时代有很多传位非亲生儿子的案例可供参考,譬如李嗣源以李克用养子身份登上帝位,再之后自己的养子李从珂起兵造反又当了皇帝,以及后来的郭威传位外甥,可这前者是通过武力政变,后者是因为郭威儿子被杀光了;对比一下自己的处境,徐温有六个亲生儿子,尤其是长子徐知训,深得徐温喜爱,徐温在南京建大都督府的时候都是把他留在广陵(今扬州)辅佐杨瀛。徐知诰很清楚,未来是很光明的,可最大的光明是养父留给他亲生儿子的,自己好好当个地方官和孝顺儿子,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徐知诰视徐温如亲父,极为孝顺。某次徐温留宿徐知诰的府邸,因身体不适,早早就寝。半夜醒来,床前侍立一人,问话,知是徐知诰。徐温就让其休息,不久再次醒来,发现窗前仍有一人,问之,还是徐知诰。徐温对他说:“汝自有政事,不当如此,以废公家之务!” 徐知诰听命退下。不料三度睡醒,徐温发现床前又有一人,问之,答是徐知诰的妻子。徐温深受感动。

    不仅孝顺,徐知诰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颇让徐温满意,徐温甚至对着亲生儿子感慨:“事在二哥矣,汝辈当善事之。”

    就在徐知诰感慨这辈子只能当当孝顺儿子的时候,有个坏消息也可以说是个好消息传来,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yín为徐温手下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听令率兵前往江陵平变。不过朱瑾杀完徐知训后拎着徐知训的脑袋进宫,极力劝杨瀛诛杀徐温夺回大权,可惜吴王杨瀛见了徐知训的脑袋竟然吓得连连后退:“这都是你干的,如果大丞相将来找麻烦,可不关我的事!”朱瑾见杨瀛如此没骨气,一声长叹,横剑自杀。随后徐知诰就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

    在扬州的徐知诰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瀛,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朴,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逐渐富强,人心归附。

    身居高位却无实权的吴王杨瀛很快在郁闷中于920年死去,在徐温的安排下,个xìng同样懦弱的杨行密四子杨溥即位。此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徐知训已经死去,徐知诰终于有了对未来更高的期待了。

    时间很快到了927年。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的中原大地混乱依旧,后唐明宗李嗣源虽然竭力治国,却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时时在深夜焚香祷告:“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

    李嗣源的祷告很快生效,如果他在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