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庸》(第1/17页)  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最新章节!

    导读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不过,现存的《中庸》版本,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

    《中庸》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中的许多命题、概念都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的核心理念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旨并非部分人所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身养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倡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至德。

    中庸之道鼓励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监督,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完美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德、至道、至圣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

    第一章(纲领)

    第二章(知人)

    第三章(正心)

    第四章(正心)

    第五章(修身)

    第六章(审问)

    第七章(明道)

    第八章(正心)

    第九章(正心)

    第十章(明道)

    第十一章(正心)

    第十二章(知物)

    第十三章(笃行)

    第十四章(修身)

    第十五章(齐家)

    第十六章(齐家)

    第十七章(知天)

    第十八章(齐家)

    第十九章(齐家)

    第二十章(治国)

    第二十一章(知性)

    第二十二章(诚意)

    第二十三章(诚意)

    第二十四章(治国)

    第二十五章(诚意)

    第二十六章(博学)

    第二十七章(修身)

    第二十八章(明道)

    第二十九章(明辨)

    第三十章(知法)

    第三十一章(修身)

    第三十二章(诚意)

    第三十三章(正心)

    中庸

    第一章(纲领)

    【原文】

    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④,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⑤,谓之中;发而皆中节⑥,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⑦;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⑧。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⑨。

    【注释】

    ①天命之谓性:上天规定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些上天所赋予的美德叫做人的本性。

    ②率:顺着,遵循。

    ③修道之谓教:圣人对道进行修订、限制,使道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这就叫做“教”。

    ④戒慎:警戒谨慎。

    ⑤未发:没有发现的时候。

    ⑥中节:合乎自然的道理。

    ⑦大本:最大的根本。

    ⑧达道:天下人共同走的路。

    ⑨位:各得其位,指天地间万事和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