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人都以你的出不出山作为观察政治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像我们这些人也认为是这样。)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和期待有多么高。王羲之就是王羲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王羲之的。不刻苦固然不行,光刻苦也是不够的,如果缺乏才情和天分,就算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练字,也不能保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现在有些朋友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自己的天分和才情缺乏自知之明,又不肯努力读书,结果写来写去顶多就是一个书匠,离书法家还差得远。
王献之对中国书法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种新体行书,当时的人无以名之,称为“破体”。王献之这种行书保留了王羲之行书的结体,而舍弃了王羲之行书以隶体方笔为主的特点,增添了篆体的圆笔成分(前人说王羲之以骨胜,王献之以筋胜,即此意)。同时这种行书保留了张芝草书的连笔特征,但舍弃了张芝草书的章草成分。张怀瓘《书断》里有:(王献之)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私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
另有一段这样讲:
伯英学崔c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这里引用的两段话,第一段指出王献之在王羲之c张芝之外别创一法,第二段则指出王献之继承了张芝的连笔草意。张芝本来是章草大家,晚年发明连笔,变章草为今草,王献之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个创变,并用于行书。
自晋至唐,对王献之的评价都很高,论书者一致把张芝c钟繇c羲之c献之四人列为神品,即书法家的最高一级,其他书法家都不能与之相比(如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张怀瓘《书议》对王献之尤其赞不绝口:子敬才高识远,行c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值得注意的是,张怀瓘特别指出这种新体的特点是:“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为便于理解,我把它翻译成白话就是:这种书体既非草书,也非行书,它比草书更便利,比行书更舒展,中间也可以夹些草字。它不沿袭老旧的套路,也不拘泥僵硬的规则,它格外漂亮,又很简易。态度轻松,神采飞扬,显得超群而优雅。写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形来选择行c草的比例,既惬意又方便。
王献之创造的这种新体行书很快就流行开来,几乎成为书家的最爱。张怀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行草”。从二王至今,汉字流行的书体基本上固定下来,一共是六体,即篆书c隶书c楷书c草书c行书(又称真行)c行草。
现在还可以看到王羲之的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奉橘帖》《姨母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平安帖》等,还有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圣教序》,简称《集王圣教序》。但这些作品都不是真迹,大多是唐朝书法家模仿王羲之的字,其中模仿得最逼真的是冯承素仿的《兰亭序》(神龙本),因为他是采用双勾的方法临摹的。所谓双勾就是先用透明纸把原字的边勾画出来,再来临摹,在没有发明影印机之前,这大概是最不失真的办法。《兰亭序》在唐朝的时候还有真迹存在,传说这真迹藏在一个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