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第3/5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嵇康之后,养生问题进一步上升到哲理高度,变成玄学清谈中一个重要的辩论题目。《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一则: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c养生c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可见,养生问题在士族精英分子中已经变成经常性的话题。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进行理论探讨,自然也有不少人付诸生活的实践。如东晋的葛洪(284—约364年)也有一篇《养生论》,大意与嵇康差不多,但远不如嵇康深刻,不过有些地方讲得较细。下面择要介绍几点:一,养生要除六害。六害是:一名利c二声色c三货财c四滋味c五佞妄c六沮嫉。这跟嵇康说的差不多,但增加了“货财”,认为蓄货贪财也是对生命有害的。另外“佞妄”“沮嫉”特别概括了几种负面心理,比嵇康说得具体。

    二,养生要保全真气。不消耗精气神,做到少思c少念c少笑c少言c少喜c少怒c少乐c少愁c少好c少恶c少事c少机。

    三,养生要注意饮食起居。不要久坐,不要久行,不要久视,不要久听。不饿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不渴的时候不要勉强饮水。身体要常常活动,但不要过分,吃东西要少一点,但不要到饥饿的程度。冬天的早上不要空腹,夏天的晚上不要饱食。早上不起太早,晚上也不睡太晚。

    四,养生要保持好的心态,做到气定神闲,宽泰自居,恬淡自守。不行欺诈,不跟人争斗。要行善,不要作恶。

    另外,他所著《抱朴子》一书中,对于养生问题还有一些讨论,大体上跟《养生论》中意思差不多,只是对更多的养生禁忌进行强调。下面一段摘自《极言》,文字比较浅显,就不解释了: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显然,在养生方法上葛洪主张把握中庸之道。他在这段话的前面引《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不伤生就是养生。把握中庸之道,就是为了不伤生。这个道理对我们现代人的保健养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人为了追求强身而大量运动c强力锻炼c挑战极限,或过分追求营养c不必要地进补,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葛洪之后,著名的养生家还有齐梁时代的陶弘景(456—536年)。陶弘景和梁武帝萧衍颇有交情,他虽然三十六岁之后就隐居句容的茅山不做官,但梁武帝每遇军国大事常常咨询他的意见,所以时人给了他一个“山中宰相”的外号。陶弘景读书甚广,尤其精通医药学,撰有《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著作,尤以《本草经集注》最为著名,对隋唐以后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陶弘景幼读《抱朴子》,对葛洪很佩服。葛洪提倡服药c炼丹,陶弘景也长期从事药饵c炼丹的研究。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

    中国传统的养生术,最重要的有导引(如五禽戏c八段锦等)c行气(如各种气功)c炼丹服食(如五石散之类)c房中(如男女双修之类)四派。这四派的研究在魏晋时期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