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 马案又起迷雾(第9/10页)  曾国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谨的用心洞若观火,但这对他有利。他开始构思结案的奏报。张文祥的供词无疑不能上奏,涉及到马新贻的言辞也须小心,至于勾通回部的传闻,更是牵涉到朝廷大计,丁蕙蘅谋杀一说,又与丁日昌搅在一起。所有这些,都不能触及一字,否则将贻患无穷。如何措词呢?他亲拟的奏章成百上千,惟独这篇难以下手。

    ≈一t;大人,我和叔耘商量,决定把马制军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一t;吴汝纶推门进来,后面跟着薛福成。

    ≈一t;你们有新发现?≈一t;曾国藩问,并招呼他们坐下。

    ≈一t;没有。≈一t;吴汝纶答。

    ≈一t;你们有什么法子可以查个水落石出?≈一t;≈一t;我们两人想好了,决定微服私访。≈一t;薛福成说。案子的重大,案情的迷蒙,牵涉面的深广,吸引着这两个涉世不深又正直有事业心的热血青年。他们极为敬佩铁面无私的包公,想学习他的品格,摹仿他的方式来侦破马案,不管此案涉及到何人的头上,哪怕真的是醇郡王主谋也不在乎!

    ≈一t;微服私访?≈一t;曾国藩的嘴角边露出微微一笑。≈一t;你们打算从哪里访起?≈一t;≈一t;大人,这个案子目前暴露的疑点很多,只要认真查,自有下手之处。≈一t;心直口快的吴汝纶立即接话,≈一t;张文祥的≈039;养兵千日,用在一朝≈039;的话已说得很明白,他是受人指使的,而且此话已由魁将军上奏太后c皇上,又公之于《京报》,普天下都知道。倘若这背后的指使者不查出,如何向世人作交代?≈一t;曾国藩沉吟不语。这几句话的确打中了要害,没有查出幕后指派人,能叫结案吗?

    ≈一t;卑职想,从现在所得到的线索来看,幕后的人不外乎这几个。≈一t;吴汝纶扳起指头数着,≈一t;浙江海盗龙启云,法华寺的和尚圆灯,丁中丞的公子丁蕙蘅。≈一t;≈一t;还有,≈一t;薛福成补充,≈一t;京师的醇郡王!≈一t;曾国藩微微一怔,随即在心里作出决定:必须制止他们的荒唐之举!

    ≈一t;不必你们再去微服私访,马制军这个案子我已经查清楚了。≈一t;曾国藩严肃地指出。

    ≈一t;查清楚了?≈一t;吴汝纶惊奇地睁大眼睛。

    ≈一t;幕后指使者是谁?≈一t;薛福成忙问。

    ≈一t;指派张文祥谋刺马榖山的人,就是十恶不赦的江洋大盗龙启云!≈一t;≈一t;真的是他!证据呢?≈一t;吴汝纶觉得奇怪,他以为张文祥多半是丁蕙蘅重金买通的死士。

    ≈一t;还要什么别的证据呢?证据就是张文祥自己的招供。≈一t;曾国藩显然被这个问题问得不悦,他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公布,≈一t;张文祥乃漏网长毛,与马榖山既有前仇,又有新怨,复受海盗龙启云收买,遂以死行刺。案情就是这样清清楚楚的,你们不必再节外生枝了。≈一t;吴c薛二人扫兴退出。屋子里,曾国藩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刚才还迟疑不能落笔的奏报,被他们这么一逼,不就逼出来了吗?他很快草拟了一份奏稿,派人送给郑敦谨过目。郑敦谨看完后没有改动一个字,当夜便送回来。第二天,这份奏章便以刑部尚书和两江总督会衔的名义拜发。

    半个月后上谕下达,张文祥凌迟处死。临刑前,马新贻的弟弟马四买通刽子手,要他们在张文祥的身上割三百六十刀,才让他断气。杀张文祥的那一天,围观的百姓达数万之多,两个刽子手像剔鱼鳞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