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 看看我们湖南的湘妃竹吧(第2/6页)  曾国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批。每批三十名幼童,总计一百二十名。

    李鸿章的奏章本写得好。入幕之初,曾国藩叫他掌书记文案。几个月后便称赞说:≈一t;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一t;现在经过十年督抚生涯的历练,他的奏章更显精当老辣。李奏的最大特点是条理缜密c文笔洗练,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他用两千余字便将缘起c必要性c如何进行c预期达到的效果,以及十二条具体事项,叙述得要而不烦,面面俱到。主要之点为:选年在十三四岁至二十岁之间的聪颖子弟到美国去学习十五年,每年选三十名,连续派四年,共一百二十名,朝廷派正副委员管理,估计一切费用总和在一百二十万两左右,首尾二十年,每年拨款六万。

    曾国藩看后很满意,只是在批驳≈一t;不必出国,可就在国内学习≈一t;的言论时,他添了一句话:≈一t;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闻不如一见,可见亲历其境之重要。≈一t;在读到要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的培育人才方针时,他添了两个比喻:≈一t;成山始于一篑,蓄艾期于三年。≈一t;古文家曾国藩认为,一篇上乘奏章,文字上除清晰简洁外,还要适当地加点文采。这样读起来才不感到枯燥,并可传之久远,所谓≈一t;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t;,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他给沅甫选的奏章范本,就十分注意言文兼顾。全篇都妥帖无误后,他把草稿交给了文房缮写,好让李鸿章亲自带到京师去呈递。

    李鸿章明天就要启程了。中午,曾国藩在督署内设宴为他饯行。官场要员和故旧好友聚于一堂,给这位年富力强c功大位显的协办大学士敬献一杯杯美酒,填塞满耳的奉承话。李鸿章甚是高兴,但也微感纳闷:恩师说有大事相托,这些天来除谈遣派幼童出洋留学外,并没有说上几句心腹话。大事,难道就是指的这件事吗?

    午后,满天阴云裂开一道缝隙,一缕多日不见的冬阳射进两江督署,好比一副淡墨画就的大观园图,突然加上红绿五彩,眼前的一切顿时光华四耀c富丽矞皇起来。正在书斋里饮茶闲聊的曾国藩见此,情趣大增,笑着对一旁的门生说:≈一t;少荃,去看看我们湖南的湘妃竹吧!≈一t;≈一t;上哪里去看?≈一t;李鸿章显然被恩师的话弄懵了。

    ≈一t;你随我来。≈一t;

    曾国藩起身,李鸿章随后跟着。在李鸿章的眼里,恩师是明显地老了:臃肿的皮袍里裹着干瘦的身躯,脖颈细长多皱,毫无光泽,就像一截脱水的老苦瓜;背弯着,两个肩膀一高一低,从皮帽里垂下来的花白辫子,稀疏尖细,犹如一只沾了白粉的老鼠尾巴。与二十七年前初次在京师见面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只有稳健沉重的步伐,仍保留着昔日的气概。

    曾国藩将李鸿章带到了西花园。这西花园本是李鸿章设计的。当年一把大火把天王宫烧得变成瓦砾场,什么都毁坏了,惟独那艘石舫却不曾受到丝毫影响,依旧好好地停泊在原处。同治四年曾国藩赴捻战前线,李鸿章署理江督,开始筹划重新修建督署。有人建议将石舫炸掉,李鸿章制止了。今天,当他看到浮游在碧波中的石舫时,顿生亲切之感。他兴致勃勃地穿过九曲桥,在石舫上细细地端详了好一阵子,才尾随恩师来到湖岸边的竹林旁。

    好一片令人喜爱的竹林!时至隆冬,草木凋零,惟有这竹枝依然保留着满身青翠,真不愧岁寒三友之一。就在这一片大竹林左边,一条曲曲折折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把曾国藩和李鸿章导向了一片小竹林。小竹林前面有一座按荷叶塘农舍形式建造的小房间,专门为赏竹休憩之用,曾国藩给它取个名字叫艺篁馆。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