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入党、改制(第3/5页)  重做上海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确实实是实际可行的办法。

    冶金局决定,拿出两个工厂,改制成大集体所有制的体制。然后把这,七百多名回沪的知识青年,分别安排在这两个工厂的里面。并且在冶金局的下面,又增设了“大集体办公室”来进行领导。这难题,便解决得既巧妙、又合理,又不违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原则,多么完善啊?

    但这些知识青年,原来都是种地的啊!他们既不会开挤压机,又不会管理工厂,这工厂怎么进行生产,怎么进行管理,又怎么进行运作呢?这也好办,局里也想好了。每个工厂留下一部分骨干,对这批知识青年进行传、帮、带。留下的人,依然保留着全民所有制的体制。三年后,全部离开这家工厂。于是,这两家工厂,不就成了,纯大集体编制的工厂了吗?好办法!

    于是,“铅材厂”便进行了大挑选。那当然,是在干部当中,和生产骨干当中,进行的挑选。所有的工人,是当然要全部离开的。

    按理说,留下的骨干,应当都是每个部门的最强的人选。业务部门留的人,应当都是,业务能力最强的人。生产部门留的人,应当都是,生产技能最强的人。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则应当都是,管理能力最强的那些人。但是,这次挑选,却变成了一次“大清洗”。一次留下“我”的人的“清洗”。

    熊震国,是“铅材厂”的技术科的科长,也是“铅材厂”的技术的奠基人。他应当是,当然要留下来的,进行技术传、帮、带的,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因为,他为人耿直,多次冲撞领导。因此,江名申书记放弃了他。竟然留下了一个,“sh冶金专科学校”毕业的女同志,名字叫吴漠虹。

    这个吴漠虹,长着一个滚园的胖脸,脸上配着一双,绿豆般大的小眼睛,下面座着一个混园的身体。身体上伸着两支短短的手臂,下面撑着一双短短的腿。根据这个长相,因此大家都叫她“吴胖子”,并且早就忘记了,她叫吴漠虹了。

    就看这个长相,便已经能够了解,这是一个毫无智商的人物了。姬季远,实在也弄不明白了。放走了这么一个,工厂的技术的奠基人。留下了这么一个,根本无用的庸人,这打的是什么算盘啊?江书记究竟想干什么啊?

    技术方面的所有的问题,吴漠虹都是一知半解的。她只精通一件事,就是如何讨好领导。在江名申书记的,“任人唯听”、“任人唯顺”的政策下,她被留下了。作为技术方面的,首要的传、帮、带的人选,担任了新的技术科的科长了。正因为如此,“铅材厂”的技术,从此便倒退了二十年。在这种情况下,反倒让,努力专研技术的姬季远,很快便成为,这家工厂的,技术上的首要的人物了。这不也是,由于无人的、真空的时段,所产生的李代桃僵的结果吧?

    黄志明,也被放弃了,他同熊震国,还有郭永福一起,被发配到了“有色合金厂”。“有色合金厂”,本来就是一家,以铸造为主的工厂,没有挤压机也没有铝加工。把这么一个,建国后早期的,铝加工的专家型的人才,调到了这样的一个,技术含量极低的工厂,当一个名不符实的,技术科的科长,这实在是,天大的屈才呀!但熊震国还是,照常地努力着、争取着。多年后,他终于说服了领导,在“沈阳重型机器厂”,买入了一台一千六百吨的挤压机,又一次干起了,铝加工的行当了。但那时,他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建国初期,便迅速成长起来的,无比优秀的,铝加工的先驱型的专家,就这样地被深深地埋没了。悲者惨也!

    同去的黄志明,竟然却是另外的一种景象,他被安排在销售科里工作,他熟悉业务的速度非常之快。凭着他那如簧的巧舌,竟然把业务做得有声有色。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很快就被提拔成了,销售科的副科长了。如若不是,销售科的科长的资格,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