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参考书目(二)(第1/7页)  中华帝国的衰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毛泽东,《红旗》,引自1971年11月6日《纽约时报》。

    本书中,“儒家”指盛行于唐朝(618年—906年)之后的正统政治道德观。

    或许,也可以将之放入“天命”理论的历史背景中。(见第四章)

    指永嘉之乱。——译者注

    拥有土地并不能带来高利润。到20世纪30年代,河北农田的资本收益率只有大约百分之三,而城市房地产或当铺的年投资回报率却能达到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五。

    佃农和自耕农之间的区别向来不太明显。一户农家可能在租用地主田地的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田地,并雇有佃农。

    1938年,中国国民党故意破坏黄河堤坝,以阻挡向南推进的日军。黄河从山东改道淮河,直到1947年才再次改道。保守估计,那次洪水淹没了四十四个县,导致九十万人丧生,三百九十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一说为八十九万人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流离失所。——编者注)

    “汉”是一种自我称谓,以和帝制晚期居住在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和宗教团体(苗族c瑶族c儸族c满族c蒙古族和穆斯林等)进行区分。

    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把佃农和土地绑在一起c令地主能像出售农奴一样买卖农民的租赁契约,也可保护佃农免受任意驱逐。“随田佃户”(佃农与土体是一体的)的惯例意味着新地主无权抛弃随新购土地而来的佃农。只要佃农继续交租,地主就要保证他们的租用权。“一田两主”的惯例,也起到了相似的保护作用。

    19世纪晚期,即便城市食利阶层增长趋势明显,仍有百分之四十的士绅住在乡下。参见ycang,_chese_tellectuals_and_the_est,1872—1949(chapel_hill:university_一f_n一rth_car一la_press,1966),p13

    有时,也可向朝廷购买低等功名或较低的官位。

    这也是15世纪朝廷希望提高军费以抵御蒙古人的结果。急需银两的君主采纳了每个国子监门生名额售价一千两的建议。获得监生的学衔,便可成为下层士绅。随着这般买卖的日益增多,监生的名望越来越低。尽管1450年至1850年间通货膨胀严重,但在19世纪中期,仅需一百零八两银子,便可捐得监生。

    后文为方便起见,将用“生员”指代所有获得低等功名的人,包括正式的廪生c增生c附生c武生c贡生和非正式的监生。

    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

    即便太平天国起义后官职被进一步瓜分,也只有百分之三的生员,百分之四十的举人和百分之七十五的进士获得任命。而只有进士前三名,才能进入金字塔顶端——翰林院。

    19世纪晚期,中国正式和非正式的士绅共计一百四十四万三千九百名。以平均一家五口人计算,这便意味着享受士绅地位的人有七百二十一万九千五百名。按保守估计的总人口数——三亿七千七百五十万来看,仅百分之一点九的人口为士绅。若按宽松估计的总人口数——四亿五千万来看,士绅所占比例则为百分之一点六。

    将士绅狭义地定义为“有功名者”,十分符合东方专制主义的做法。如果脱离政府的精英无法独立存在,那将中国视为东方专制主义代表的历史学家们关于“国家控制”的说法,便能得到证实。在他们看来,即便权倾一方的地方精英,也无法摆脱政府的控制。

    引自chang_chung一li,_the_chese_ntry(seattle:university_一f_ashgt一n_press,1955),p3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