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篇 《托 儿》(第1/2页)  冬日里的票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晨,比日头早起。冷,身子骨瑟缩在薄衫里。我疾步往早市体验这秋寒里的热闹。

    本无心花销,尽管耳旁叫卖此起彼伏,身边行人摩肩接踵,地上摆放着一堆一捆的蔬菜,案板炫耀着光彩夺目的水果,以及锅里煮的油里炸的屉里蒸的烟熏火烤c热气腾腾的副食,我却只是驻足瞅上一两眼,再继续随波逐流,走马观花而已。

    忽见一家“原味馒头”店,仿佛“龙头”一般,龙身为长长的队列。我暗自思忖:馒头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吃客呢?兴趣大增,凑上去想看个究竟。便宜,一元钱三个。老味道,能唤起“困难时期”的回忆,颇有忆苦思甜的味道。这馒头早已卖光了,正在蒸着,还没出屉呢。仅此而已,别的,没啥。看着“一字长龙”的同行人翘首以待,觉得这馒头一定有妙不可言之处,于是,身不由己地加入“龙尾”。早市三个小时散场,时间金贵着呢。一出两屉,热气腾腾地抬上来了。我生怕赶不上这一轮,心里也急得“热气腾腾”的。排十多分钟的队,总算跻身“龙头”。本想买三个尝尝新鲜,结果一下子买了6元钱的18个。拎回家,咬一口,馒头而已,真没别的啊。

    早市一书摊,古今经典,中外套装,琳琅满目,应有尽有。160元一套的书,卖13元一斤。感情这无价的“知识”也可以论斤售卖啊。一老者选中了一套,上秤称出五斤,年轻的老板管他要65元,口中念念有词:160元的书卖65元啊,只花一个零头,真是便宜到家了。此言一出,立即惹来七七八八的购书者围拢上来。这时,这位老者说:这书就一套了,我没带够钱,我家就在附近楼上,小伙子,等我取钱,你可一定给我留着啊。小伙子连声说:大爷,好好,您老放心吧,这书我给你单独放着。第二天逛早市,二人“对话”还是昨天的词儿。

    市场的角落里,七八位“爷爷奶奶”围着一堆“玛咖”竞相挑拣着。卖主振振有词:神奇玛咖,包治百病,心脑血管疾病c前列腺c高血压c糖尿病比人参强百倍,保您健康长寿啊!盯上来一位奶奶买了300元的,蹲下来一位爷爷称了500元的。眼看着堆儿越来越小。一位爷爷疯抢了一包,几乎把剩下的一扫而光。8元一克,一共800元。这爷爷钱没带够,卖家唤两人跟他到家里取。不足一个小时光景,货尽场清。卖家20元租这巴掌大的场地当舞台,导演了一出哄抢好戏,几千元轻松到手,便瞬间人间蒸发,然后移地再战。

    单位楼下新开了一家蛋糕店。每天门庭若市,窗口总是甩出一条说长不长c说短不短的“小尾巴”,给人的感觉是:这家店真“火”,准有打人的家伙。后来听说这家店雇人排队,美其名曰的广告策划公司其实就是“排队公司”。排队者一拥而上,将店面生意一炮打响夜走红,这广告费花得实在太值了!

    中秋节吃月饼,卖家话语香甜恰如月饼,摊前买者扎堆儿如云。顾客问而不买的原因很多:囊中羞涩,不是心仪的品牌,月饼做得不够真材实料,外包装不够花哨时髦。买的理由似乎只有一个:这家买月饼的人多,必定非同凡响,跟风买保管没错;不买就亏了一个“占便宜”的好机会。其实,买的理由应该只有一个:真材实料,物有所值,童叟无欺。

    我家附近有一家麻辣烫,门脸小得有“门”没“脸”了。桌小凳少的屋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的,过道里挤满了排队点餐c等餐和打包带走的人们,门口常见露天蹲地风餐的食客。仅个年轻人,就把小店打理得红红火火的。为什么不扩大店面呢?答曰:绝对不成!本店要的就是这供不应求的运营氛围。老太太吃麻花,要的就是这个劲儿,小门脸竟然赢得了大市场!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有的小店面,赚钱后改善营业环境,扩大经营规模,反落得个门庭冷落c生意清淡。

    “托儿”,犹如相声里的捧哏,托着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