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0章:生产自救(第1/2页)  寒门利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0章:生产自救

    对于东山来讲,抗旱保收,生产自救,其实可能就是一句口头上喊喊的口号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东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农人大都还是信奉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就像这大王村,天旱了,大家刚开始也不过就是唠叨了几句,怎么水库没有蓄好水?很快,就把主要的矛盾转化成对天和地,命和运的埋怨之上了。这个时候,农人往往羡慕着那些拿国家工资的铁饭碗。

    多年来,东山乡一直是风调雨顺,出现干旱的情况很少。涨水发生内涝的时候就从来没有过。如果说东山地势如此之高,也发生了内涝,估计整个浏水也都快淹了。

    “唉,这靠天吃饭,天不给饭,咱们有什么办法啊?”

    “是啊!还是靖乡长好,端上了公家的铁饭碗,这才是旱涝保收啊!”

    排子头村,因为地处东山最南面,与谷丰县交界。离东山政府有五六十里路,离东山街道距离远,众人也就不怎么愿意走这么远的路,到这里来蹲点了。靖泽和袁尚武书记以及田承和主任来到排子头村时,饭已经做好了。

    没有冰箱,村人就把啤酒吊进了水井里,放个几小时,就和冰箱的效果是不相上下。袁向武叹了一口气,田承和也接了一句,两人对这干旱,也就下了结论。

    “靖乡长,快上坐,咱们边吃边说。”

    开了一上午的会,众人到也真是饿了。来到了村里,靖泽也不客气了。虽然自己年龄小,可这个时候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职位。这个时候的靖泽可不会推辞,也不能推辞。

    几人坐好了,排子头村的妇女主任田润秀和会计林端福,已经开始往桌上上菜了。

    也就五个人,菜不多,但,量足。一大盆的鸭子,一看就知道是一整只。一大盆的猪脚,一大盆的鱼,外加三个蔬菜。啤酒已经放下了一提,一提十二瓶。每天先开了三瓶,剩下的还放在了水井里,喝的时候直接吊上来就是。

    “靖乡长,你年轻有为,欢迎你到咱们排子头村来蹲点。这一碗酒,我们村敬你。”

    本就有些口渴,靖泽哪会推辞。一碗冰凉可口的啤酒下肚,整个人都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喝了两瓶酒,节奏也稍微的缓了下来。

    “袁书记,你看咱们村这抗旱,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啊?”

    都是同一个乡,靖泽也都或多或少的知道这各个村的情况。排子头村,地处东山最南边,山多,树多,也就田少。而且这些田大都在山垇里,阳光照射不足,产量自然不足。同理,因为阳光不足,水份蒸发的也自然就慢些。所以说,排子头村很多田的干旱程度可能是全乡最低的一个村。

    “靖乡长,你也知道。咱们村又没有一条像样的河,就算要抗旱,这抽水的地方都没有。况且,很多山脚下的田,渗几天水,到也可以种下。实在不行的话,下半年多给他们几个砍伐指标,这日子到也可以撑下去。”

    袁尚理说的是实情。这抗旱保收不外乎就这几种办法,第一,就是抽,不过,要靠近大江大河,这才有水可抽;第二,就是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田间地头,挖机井,挖出水源,再用抽水机来抽。可这要求很高,投资很大,时间也长,在东山,甚至整个浏水都没有挖过机井;第三,就是补,旱期一过,及时补种经济作物,把损失降到最低。

    在浏水县,采用的大都是第一种方法。因为浏水县有一条母亲河浏水河。正因为这条河有很多小的支流,从全县的各地,汇集到了浏水河,这才有了浏水县城。可全县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浏水河的支流,比如这东山乡,就有很多个村是没有一条像样的河,有的只是绕着山脚流淌的小溪。雨水丰沛的时候,小溪水流湍急;雨水稀少的时候,小溪的水流低吟。一家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