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九章 利力入仁(三)(第2/3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水火,侵吞万石之大案屡见不鲜!

    万历条鞭之后,朝廷田赋杂役,一体纳银,然仍是以田亩之数c粮额多少计征。各县一石折银之数,大不相同,繁复无加,虽有经年老吏,亦不能尽识。故官府虽有防弊之策,定里甲归于粮长,建木柜以收银(收银子的带锁柜子),增派柜头,柜头之上有总书,总书之上委典吏,又更定鱼鳞图册c清查户籍人口,凡此种种,仍然是奸弊重重,防不胜防。士绅本为地方豪强,又有师生同盟强援,故而仗势不缴。粮长包赔粮额,又惧怕士绅,只得逼迫小民。年初民乱,盖多为此!”

    朱平槿年初率军平乱,对大明朝地方上的积弊非常了解。他无需向田骞了解基层民意,他急需找到一条不用或少用阶级斗争而富国强兵的路。他打断了田骞层层推进的逻辑,直截了当问道:“蜀中并无粮长。先生是要王府当这乡吏否?倘若如此,士绅不纳粮,王庄如何向官府借力?”

    大明除了江南沿海个别地区以外,总体来说商品生产并不发达。如硬要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也只能加上一个后缀:“萌芽”。大明朝的财政税收制度,无非是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在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体现而已。

    老百姓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吃的c穿的c用的各种生活物资都尽量自己生产,一般无需上街购买。百姓如此,各级政府亦是如此。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实现政府功能,也是自给自足的原则。当地的事情当地做,当地的事情当地出银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明的税赋实际上有两大块:税(赋)和(劳)役。

    税是国家征的,负担宗室百官俸禄c军费开销以及皇帝的宫廷费用;役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收的,主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的管理费用。

    举个例子:比如黄河修坝c运河疏浚,非国家层面组织不可,所以沿河数省百姓都要分担劳役;地方上搞一些小的工程,比如朱平槿特别关心的都江堰岁修工程,影响范围仅限于一省数州府,所以由四川官府组织劳役。

    至于各级官府养的吏员,大部分都是没有国家财政预算的,所以这些人的薪水只能由地方征收。

    因此,如要粗略把握大明朝税收结构的特点,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国家(国税)和地方(省c府州c州县c里甲多级力役)的分级税收结构。

    大明的国税标准极低。明初,太祖定天下官c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535石),民田减二升(335石),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855石),没官田一斗二升(12石)”但对于苏c松c嘉c湖地区,太祖怒其原为张士诚效力,于是将豪族及富民田没为官田,且皆依被抄没前的私租起科,形成江南田赋激增,形成有名的“江南重赋”现象。

    由此可见,大明朝立国之初的国税税率极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民田的税率仅为168,这比起朱平槿前世动辄20的个人所得税,简直天壤之别!

    万历朝是国税总量最多的时代。国税扣除地方合法截留的部分(每年不等,平均约六成到七成)之后,入库太仓的银子仅有四百万两,仅够如今辽东边军的一年军费!就算加上臭名昭著的三饷(辽饷c练饷c剿饷),国税的征收水平也依然在百姓的承受水平以内(但大明最后几年除外,这时各地已经乱来了。)

    国税如此之低,但为什么百姓依然是食不果腹c衣不遮体,最后不得不起来造反呢?

    因为国税名义上虽低,但老百姓总的税赋负担并不低,而且高得吓人!关键有两点:各级地方的附加和士绅的税赋转嫁。

    地方的附加多为役,而役大致有三类:里甲c徭役和杂泛。大明规定,男子年十六成丁,成丁即有役,至六十方免。军户服兵役,匠户服工役,这是常役。一般的徭役,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