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六章 承运朝会(二)(第2/3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炮兵营,不久即将完成组训,开赴川北。

    驻守成都北门的天全土司骑兵营也将调至川北参战;

    除上述部队,还有一支新组建的队伍将被推上战争第一线。

    在松林山整编中,人称“蜀藩长子”,蜀王府最大的王有企业——成都左护卫,已有六十余名军官和一百九十余名总旗、小旗及士兵通过集训分配到了各部队。

    在完成“敛丁入队,寓兵于民;田土不动,减租分业”的左护卫改革目标后,左护卫及流民、庄户又有约一千五百人被选入了商庄两队。其中五百人被宋振宗和贺有义带去了泸州,补充到护商队第三团和泸州护庄总队;四百人补充到一团一营,与一营剩下的两个连混编,保持一营的满编状态;其余的约六百人与老部队一营二连混编,编成了护商队第十营。

    护商队第十营的营长,是左护卫实际的署卫事、千户尹家麟,正监军和副营长暂缺,副监军为朱平槿的族弟、请封镇国将军朱平杸。

    原一营二连改番号为第十营第一连。这支部队是由碧峰峡的老第二连连部及两个排为骨干组建的。有这个连在,即便第十营的其他部队在战场上撒了丫子,这支草标部队也不会崩溃;有朱平杸这位正经的蜀藩宗室为监军,左护卫那些喜欢搞名堂的王府亲兵们也不敢明目张胆。

    ……

    舒国平和孙洪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或许受到世子加快军事力量强化意见的鼓励,另外增加了他们自己的建议,主要就是情通、兵站、火器和水军四件。

    情况收集与分析是朱平槿极为重视的工作,刘名升这位情通局长为了强化在川北战区的情报收集,已经两次向朱平槿报告,请求在川北各县设立情报站,但都被朱平槿以费用和效率的理由枪毙了。

    朱平槿的观点是,专门的情报机构要有,专职的情报人员也要有,但情报收集不能单靠专门机构和人员。蜀王府所有的下属人员,王庄、王店、军队、社团都是情报来源,甚至那些普通的庄户百姓同样也是情报来源,这就是情报战中的人民战争。

    世子旨意便是下级的行动指南。总参和情通局在上两次报告的基础上做了增删,明确了各级王府机构的情报职能,在王庄内部的执法人员中发展和培训兼职情报员作为基层的情报来源,在各个护庄总队和团级作战单位设立情报参谋作为军事情报专职人员。为了对付川北战区的土暴子,总参和情通局还建议在新政坝设立一个情通局的派出单位,对川北军政委员会和情通局双重负责。

    兵站问题也不是第一次提交到朱平槿面前。朱平槿过去否决的理由与情报站相同。在朱平槿的规划中,王庄是军民合一的单位。王庄既是一级农业经济组织,也是一级军事组织,将来还要成为一级政权组织。总参领会了朱平槿的批示精神,所以这次他们提出的兵站建设只有两个点:一个点在金堂县,承担对成都向泸州的水运和成都向川北的陆运任务;另一个点在新政坝,承担川北驻军的物资供应。

    火器问题第一次由参监两部正式提出。土地垭口和长平山两战,规模有限的火器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的实践,让参监两部这帮秀才公发现,原来世子力排众议,坚持使用火器,确有领先于时代的先见之明。

    火器最大的优势,一是威力大,命中后非死即伤;二是训练简单,新兵一个半月即可上战场;三是持续战斗力很强,士兵可以连续开火,不易疲劳;四是火铳装了刺刀,与短矛的使用毫无二致,远可打放,近可刺杀,威力大增。这次参监两部大开狮口,请求朱平槿下令火器局大量生产火器,至少每连装备一排的火铳手,一连装备一门至两门虎蹲炮,一营装备四门七斤铜炮。以后随着火器的增多,争取让护商队几个团全部换装火器。

    水军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