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三章 灌口岁修(一)(第2/3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子,让刘士斗摔了个大跟头。后来因为民望高,官声好,刘士斗又重新得以起复。此后经历再下课,再起复,终于被朝廷发配到万里之遥的四川来。谁知他在四川,反而迎来了仕途的第二春。

    如今文官之中,皆以兵粮之职为重,以地方亲民为轻。

    地方亲民官守土有责,却无一兵一卒,流贼一来,只能玉石俱焚,连逃跑都没个理由。掌兵文官就不一样了。只要仗打赢了,几步便可登天。

    建昌兵备佥事并不留驻成都,而是驻节建昌卫(今西昌市),提调四川行都司所辖之五卫八所。这五卫八所全是边卫,也是实土卫、军民卫,仅兵额便有数万。治下之汉夷之民怕有数十万上百万。朝廷兵制,以文制武,因此建昌兵备佥事便是四川行都司的一把手。

    仕途瞬间上升了一大步,刘士斗对刘之勃的知遇拔擢之恩自然感激伶仃。恩主有吩咐,刘士斗连忙笑着回应道,既然世子主动应承下民夫和粮食等一应庶务,那么大人只需主持祭祀典礼,坐镇灌口监工即可,用不着过分操劳。灌口之分水,灌溉的大都是成都附近十一县的土地。而这些田地,大都是王府庄田。是故王府出人出粮,本是天经地义,大人哪里用得着内疚不安?

    “士斗此言差矣!”

    刘之勃摇摇头:“王府之田,亦我大明之土;王府之粮,亦我王师之饷,如何能够分开两论!本官闻世子与罗姑娘,平素于王府之中,衣不过布袍布履,食不过四菜一汤,与王府诸官并无二致。府中太监宫女,闲时亦要纺纱织布,为前方将士缝制战衣旌旗。反倒是经纶满腹之臣,个个以养病为由,领着俸禄银子,醇酒美人,优养泉林,好不快活!”

    刘士斗知道,刘大人话中骂的四川官员不少。

    四川去年被献贼转了一圈,年初又遭遇民乱,各地的官员因被杀、告病、守制等各种原因空缺的职位不少。不知怎么回事,朝廷不能及时派出官员填补空缺。即便行文说已经派出了,许多官员也都未能按期到任。

    胡恒本是上南道的监察道,因为上南道的守道和下南道的守道都无官接任,最近他一人揣了三颗道台印信(注一)。知州苏琼和松潘道黄谏卿等阖城官员遇难泸州后,直到现在也没有官员接任的消息;至于府州县级官员空缺的更多,那些位置只好为属官或者征辟的举人暂署。

    在任的官员,情况也不好。藩司两位老大人年老多病,把衙门的公务都扔给了参政兼守西道陈其赤。左使大人长年养病,诸事不过应酬而已;右使大人最近已正式向朝廷告老还乡,奏疏都上了。成都知府王大人自瘟疫之后,就未曾在官衙露过面。只是每隔一个月,叫下人送份请假书到藩司。知府同知方尧相被省里支来派去,长期不在任,最近听说会转任盐道。通判的职位已经空缺一年多了,也不知何时有官接任。四川一省首府,就这样衙署为空好几个月!

    成都尚且如此,地方府州县可想而知!

    听说这次一同保举提拔的官员不少,大都是中青年官员里能做事的能臣干吏。具体名单大概只有廖大亨、刘之勃、陈其赤等高官知道。刘之勃不主动说,刘士斗也不好主动问。刘士斗只听成都知县吴继善透露,他也被同一份奏章推荐为成都通判,主持成都府衙诸事。

    刘世斗想到这里,便顺着上官的意思回应道:“如今国事艰难,有些人便当了缩头乌龟,想溜之大吉!大人无忧,唐太宗有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们不干,自然有想干之人顶上。再说蜀地有世子这般贤君在位,又有护商队这般强军在藩。蜀地当出不了什么大乱子!”

    “喔?士斗是这样想的?”刘士斗话音刚落,刘之勃突然转头相向,一双眸子精光四射,“本官正好有个想法,士斗可否帮着参详一二!”

    “下官愿闻其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