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七章 投鼠忌器(一)(第2/3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区别,就是刮民d的d徽有十二道尖角,而碉楼少一半。另外每道突出的尖角中间,还有一道三尺余宽的平墙。士兵们根据它的外形特点,把它叫做“六角碉”,又戏称为“狗牙碉”。

    六角碉的设计高度是五丈四尺,每一丈为一层,用方木铺地。顶部敞开,上有席棚遮雨,胸墙处可以安放大炮。下面二c三c四c五各层,都开有铳眼和虎蹲炮口。六个角部的左右和角部的凹陷处,都设有铳眼和虎蹲炮口,因此无论敌人攻击六角碉的任何地方,都会遭到防守者的两三面侧射。

    最下面的一层,对角最窄处四丈,最宽处五丈四尺。为防敌以大量火药爆破,用了三层条石加夯土垒砌:两层一尺见方的砂岩条石构成外墙,外墙里面是五尺厚的碎石夯土,碎石夯土层里面又是一层条石,因此最下面的一层墙体总厚度已经达到八尺,而六个角部更是实心满填。

    建完第一层,王省吾便用五十斤的黑 火药包靠上爆破,结果难动墙基分毫。底部坚固如斯,但为了省工省料,六角碉的上面各层就减薄了外墙。第二层墙体也是条石,只是减为了单层,也没有夯土。再上面各层,就是用城中房屋拆下来的火砖砌墙,再辅之以沙袋,能挡住火铳铅子就行。

    六角堡垒的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以“博学鸿儒c无经不通”闻名蜀地的著名建筑大师朱平槿两口子。

    六角堡垒,需要用木棍和绳子(当圆规)在地上画出两个同心圆,然后将其十二等分,过圆心以直线连接等分点,再将内外圆与连接线的交叉点交替连接,就会形成这种六角突出的形状。

    松林山集训时,罗姑娘曾经用圆规和直尺在黑漆木板上为护商队的军官们现场演示。罗姑娘演示时,世子则在一旁说明,现在都江堰西边大山里的土司石碉,有些就采用了这种构造理念。其优点,一是各角之间可以弓箭火铳相互侧防,因此没有防御死角。用云梯爬墙的敌兵要么把后背c要么把身体两侧甚至后背暴露给防御一方。二是防炮性能较好。因为突出的尖角可以使炮子跳弹,缓冲炮子的冲力。当然凡事有利有弊,这种构型奇特的六角碉楼相对方形与圆形的碉楼,费钱费工,修建耗时。

    松林山集训时,护商队的大部分军官们由于文化底子薄,对世子和罗姑娘的讲课似懂非懂,但聪明且有文化基础的王省吾立即领悟到了知识的精髓。他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统统用到了碉楼建造中。

    在碉楼建造中,王省吾还运用了他学到的另一个知识,那就是土法水泥。

    这种水泥的生产很简单,就是用山上的石灰石加煤炭一起搭窑燃烧。石灰石便达成窑体,肚子里装煤炭。煤炭燃尽后将窑拆了,石灰石烧成了生石灰。将生石灰块和里面的煤渣一起碾碎磨细搅匀,再绊上一些熟石膏粉,就变成了水泥粉(注一)。等水泥桨变干,便可以替代糯米桨起到粘接作用,用作条石砖块的勾缝材料。

    石膏是民间最常见的矿物,并不稀罕。碑院寺灶户家的门外,常常堆积着许多从卤水中捞取出来的凝结残渣。这些残渣的主体成分,便是石膏。

    当李家家丁通过碉楼底层的转角楼梯,爬上六角碉的第三层,第三层已经铺好了地板,四周垒起了四尺多高的外墙。面积有限的碉楼上人来人往,背砖砌砖的c挑水和泥的人挤来挤去。

    在嘈杂的声音中,王省吾与周常忠c邓问行站在外墙一个缺口处,指着远方的山头商量如何在附近建几座瞭望台。

    那家丁急急忙忙将王朝阳兵变的本末道完,又道:“贺总队长昨儿已连夜从碑院寺赶回贺家庄!许大队长率两中队人马渡过了嘉陵江,往(南部)县城开去,其余人马继续守备新政坝和碑院寺。许大队长说南部县城丢不得,碑院寺也丢不得,新政坝更丢不得。兵少地方多,到处都有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