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五十七章 龙脉之山(一)(第3/4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奇赤与藩司参政兼川北道龙文光。

    会议进行中,坐镇广元的龙文光突然派出一名使者,带着他写给巡抚廖大亨和巡按刘之勃的亲笔信来到保宁府。

    龙文光在信中极言川北百姓之困苦,希望廖抚c刘按减税减租,赈济灾民,发展民生,让百姓喘息片刻。他还极言军c民两籍分治给川北官府管理上带来的困难,希望能够通过清军等方法,将卫所之老弱妇孺转入民籍,将能战之兵转入营兵。

    龙文光的来信,给了陈奇赤一个机会。陈奇赤突然在会上大叫大嚷,要在四川全面推行“四六”减租,即产品分成,地主四,佃农六,地主还要负责一成的税收。

    陈奇赤管着一省赋税,以前征税是巴不得越多越好。他突然转向,从极右变成极左,不仅让朱平槿愕然,也让负责民生议题李崇文措手不及。

    民生问题,需要数字说话,拍脑袋是不成的。

    李崇文头脑清醒,没被个人情感所左右。他立即摊开全省赋税征收账册,召集副总理洪其惠c护国军总后勤部正副部长王昆山c吴泰等人研究起陈奇赤建议的可行性来。

    陈奇赤赫然发现,世子朱平槿的手下与朝廷官员虚言大话的做派大不一样,也只好收了建言投机的心思,开始老老实实与李崇文等人一起做基础性测算。有了藩司陈奇赤的全面参与,李崇文等人的测算便精准了许多,眼界也开阔了许多。由此开始,他们的视野,逐渐超出了蜀王府c护国军的范畴,提升到全省,甚至是大明朝廷的高度。

    民生问题有老婆把关,朱平槿不怵。但军队的指挥权是朱平槿的命,哪怕是冠以形式主义的东西,也触及了朱平槿的底线。军队的指挥权谈不拢,那么保宁会议根本就是失败的。

    刘之勃吵吵嚷嚷,朱平槿震怒之下,派他的大嗓门亲兵带着几十个听不懂汉话的娃子兵上门去打砸抢,给刘之勃一点深刻的教训。就在保宁血案即将酿成之际,一道圣旨喜剧般地及时来到,改变了会议的走向。

    皇帝在圣旨中开宗明义,高度赞扬了蜀王府捐银助饷和风雨之中递肥皂的行为,是源于蜀王府的良好家教和一贯忠心,所以皇帝希望蜀藩再接再厉,捐出更多的银子,进贡更多更好的物件,“勿负祖宗贤名”。

    对四川官府,皇帝也一改上次严厉的口吻,肯定四川官军在长平山之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因此,蜀地方面的请赏报功名单准了,蜀地的盐业改革方案也准了,蜀地十三年前所有的欠税也免了。

    最后,圣旨准许四川方面自筹薪饷,组建两万像长平山之战中的护商队那样能打胜仗的“义军”,“以解君父之忧”。

    随着圣旨一道而来的,还有当朝首辅周延儒的两封私信,一封给巡抚廖大亨,一封给巡按刘之勃。

    廖大亨根本没有拆封,直接将周延儒给他的信在重臣会议上当众宣读传阅。

    在信中,周延儒暗示廖大亨,皇帝原准备驳了蜀地的折子,正是他在正旦朝会后亲自觐见,据理力争,方才有了这等好结果;皇帝原不准蜀藩捐银助饷,怕触及“藩王不可领兵”的祖制,又是他引经据典,力保蜀藩的忠诚守法,这才使皇帝回心转意。

    周延儒还告诉廖大亨,既然蜀王府金山银山花不完,又自愿捐银助饷,那只能鼓励,不能打压。所以四川方面不要被圣旨中两万人的义军兵额束缚了,总之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反正不是朝廷出钱。只要能练得精兵,抚定全川,有他这位皇帝无比信任的首辅在,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廖大亨将来必不失九卿之位。

    刘之勃收了信,没有公开。第二天早晨,一夜未眠的他亲自将信送到了朱平槿的案头。

    信中说,皇帝对刘之勃在蜀地的工作总体是满意的,尤其是他顾全大局,维持了蜀省抚局。但是,皇帝对他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