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计方定(二)(第2/4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察觉老公的异样,反而羞涩起来。她难得在朱平槿面前唱高调,更不用说用古汉语唱高调。话一出口,她觉得这些话都不像是自己的。

    既然老婆愿意在教育上花钱,朱平槿也不想多事。他挥挥手,让武将们该干嘛干嘛,只留下秘书做记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子,你媳妇说得多好啊!”一脸焦急的舒师傅感叹道:“老夫急着上山,是为着一件事关蜀地国运的大事!”

    “师傅请讲!”朱平槿很失礼地打了个哈欠。

    “世子,这蜀考该停了!”何善道。

    什么?停了蜀考?这两个老头莫不是闲出了毛病?

    朱平槿睁大眼睛,一个哈欠停在半空。

    “蜀地军政整合,教育岂能不整合?”舒师傅提醒道。

    “世子,这秋闱在即!”何善点题道。

    原来如此!难怪老婆正事不干,先把两个老头带上山!

    ……

    秋闱,是三年一次的全省乡试的代称。

    因为乡试都在秋天举行,所以俗称秋闱,这与第二年春天在南北两京举行的会试,即春闱相区别。

    乡试得中,便是举人,取得了进京赴考的资格,也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只是大明朝的举人官有点惨,能做到督抚的凤毛麟角,很多人仅仅能做到知县。就其根源,就是中国千年以来的劣根性——文凭歧视。

    进士官为了确保对举人的阶层优势,总会自觉不自觉的高人一等。举贡官小心翼翼地“捧着卵子”做官,也难保自己的仕途通畅。

    湖广巡抚直隶清苑人宋一鹤就是举人出身。他从教谕当起,先后知丘县、同知东昌府、兵部员外郎、天津兵备佥事、河南兵备道,最后巡抚湖广。在十年的时间内,他从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当到一省首席,拉关系走后门抱大腿找靠山肯定有,但主要还是靠的是自身政绩和赫赫战功。

    但因为宋一鹤的文凭问题,所以他即便当到一省巡抚,仍经常被同僚进士官们嘲讽攻讦。襄阳失守,宋一鹤挨了个“夺职戴罪”的严重处分。宋一鹤忿怒之下上疏引疾,又被皇帝疑心,结果被批了“许解官侯代”,也就是看守政府。军情凶险,宦途渺茫,听说宋一鹤已经心灰意冷,准备一死报君了。

    大明朝最有名的清官海瑞,在官场上深陷泥潭、举步维艰,也与不是进士官有很大关系。

    总之,举人就是一个大明科举制度中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角色。

    然而这个角色却是士子们削尖脑袋人人争夺的香饽饽,没有举人,哪来的进士?成了举人,总比秀才强上百倍!

    朱平槿在蜀考前看过些资料,说成化之后,会试的录取人数稳定在三百至四百人,但因参考人数一直在增加,所以录取率逐年下降,近年来已经下降到不足百分之七。

    所以相比于两京会试的竞争激烈,各省的乡试更为惨烈。

    嘉靖四十五年,朝廷规定各省乡试每解额一名,许三十人应试,也就是举人中试率为三十分之一,仅有会试录取率的不足一半。但因主考官不愿得罪士人,只好一而再地放宽参考标准。四川在有些年份,中试率甚至低于百分之三!

    ……

    科举制度,至隋唐诞生以来,已经固化为中国人的一场全民运动。无数的人为其拼搏,无数的人为其癫狂。范进中举,那只是这个疯狂时空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疯狂片段。

    朱平槿也曾是这条洪流中一粒细沙,当然知道身不由己的滋味。二世为人,他再次感受了到科举的魔力。

    科举,本意是为国选贤。但真相永远隐藏在表相之后。表面上的公平竞争,深层次却是经济竞争。

    在朱平槿的前世,高考经济不是文人书斋里的臆想,而是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