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八章 殊途同归(一)(第2/3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底。

    张道陵传道,开设二十四治,太清观即为其一,时称主簿山治。后来,此地又发生了一个见证神迹的著名故事——白日飞升,从此作为想象力丰富的象征扎根于华夏民族的语言词库之中。

    崇祯十五年春末,这个曾经繁盛一时的道观依然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对山外世界知之不多,直到一个无月之夜。

    那晚,百余山贼形如鬼魅一般翻越宫墙,占领了太清观。惊魂未定的道士逃下山去,当然要连夜进城向县官大老爷哭诉。

    睡眼朦胧的李允义高踞大堂之上,一拍惊堂木,哇呀呀!哪里来的贼人!可惜本官手里没兵,否则定要打他一个落花流水……

    愁眉苦脸站在一旁的主簿和典吏两位大人一面抠着眼屎,一面提醒新官上任的同知大人:

    您不仅没兵,而且没钱没粮。能守住县城就不错了,千万不要一时头脑发热,干出什么出兵剿贼的傻事!

    主簿和典吏两位大人的灰心丧气明显引起了同知大人的不满。

    李大人再拍惊堂木,啪!吾等臣工,当勤于王事,怎能坐看蟊贼扰民!没有兵,就去街上征!没有钱粮,就去城中大户商借!有了兵和钱粮,不就能廓清县境了吗?

    挨了上官一顿臭骂,主簿和典吏只好唯唯应是。

    不过,他们可没有同知大人那般自信。

    借钱给官府,历来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城里的士绅谁会愿意?

    没有钱粮,自然就没有兵。即便征了兵不出数日也会散去。

    眼见同知大人即将掷出令签,主簿和典吏正急得不行。这时,他们等来了一位大救星。

    这位救星竟然就是那名时刻随侍大人左右的家丁头目。

    那家丁头目开口提醒李大人:本县的确没兵没钱没粮,但可向州城借呀!蒲江属于邛州所辖,邛州守御所的经制之兵用于蒲江,那是天经地义,需要什么钱粮?

    家丁头目一开口,李大人仿佛如梦方醒,连忙插回令签,吩咐小童磨墨,他要亲自休书一封,请知州大人派兵剿贼。

    这时那家丁头目又提醒李大人:若是徐知州借口州城重要,不肯派兵当如何?

    所以,邛州徐知州那里要去信,眉州李知州那里也要去信,省城二台三司都要去信,叫唤的声音越大声越好。

    可如今山贼就在太清观,距离县城近在咫尺,若是山贼趁夜薄城又当如何?

    所以当务之急,并非写信求援,而是立即全城张贴告示,组织士绅百姓登埤据守,以防贼人攻城!

    想必直面山贼的威胁,城里的士绅大户也不会要钱不要命。只要挨过数日,援兵到县,那时再解散乡兵也不迟。那时,同知处乱不惊、临危不乱,凭一己之力全一城之功,必然上达天听,享誉……

    此家丁头目果真是同知大人的心腹,句句话都说到了同知大人的心坎上。

    同知大人的令签掷下,主簿、典吏连忙出衙去抓里正乡老部署征集民勇,而此家丁头目更是背负同知大人的重托,临时充任守城总指挥。

    此后的形势发展正如那家丁头目的判断。

    山贼趁夜袭城,被城上值守民壮发现,只能怏怏退回。

    山贼袭城的消息终于引起了邛州知州徐孔徒的重视。他害怕蒲江有失,急忙派出邛州所一名副千户率三百兵到达了蒲江。

    眉州知州李传第也派人传来书信,说准备派出秀才李镜率领的乡勇三百反攻太清观,希望蒲江方面出兵,与眉州乡勇东西夹击,一举全歼这帮流窜邛眉边境的山贼。

    李允义接信,自然高兴,连忙回信约定出兵日期。

    形势似乎大好,然而到此为止。

    四月一日早晨,邛州兵如约出蒲江,向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