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八十二章 河淮惊变(五)(第2/3页)  崇祯十三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将他们撤回江边,顺利按照世子的想法进行整编,彻底把这支强大的武装一口吃掉。

    但目前淮安府最缺的物资,不是金子银子和盐,正是粮食。

    ……

    怀旧的老人们常说,万历年间一石粮食三五百文。百姓自给有余,还能养几窝鸡、几头猪。一日忙碌后闲暇下来,还能温上一壶酒小酌几杯。

    可万万没想到,进入万历末年,大明朝便迅速的由盛转衰,有了些末世的迹象。

    旱涝、雨雪、霜冻、飞蝗、冰雹、雷暴、大风、尘雾、地震,除了火山没有喷发,大海没有滔天,大明朝在短短几十年间经受了人们能够想象的所有自然灾害的侵袭。

    天灾已酷,人祸更烈。

    从天启年到崇祯年,在关外鞑子和关内流贼的两面夹击下,大明天下已经找不到几处平静的地区能够让百姓们侍弄田地、耕作生产了。

    饥荒从陕西一个省开始,逐渐蔓延到河南、北直隶、山西,又从北中国蔓延到南中国,最后爆发了连续多年的全国性大饥荒。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即便在曾经“天下赋税出其半”的直浙富庶之地,同样是十分紧缺的物资。

    崇祯十三年,全国性旱灾。南直隶所属之徽州大旱,死尸枕籍。苏、松、湖等地成功躲过了旱灾,却没有躲过夏季的滔天洪水;

    崇祯十四年,大明朝再次遭遇全国性大旱,但是受灾范围有所转移。西南地区,如四川等地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可是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再次成了旱蝗的重灾区。

    应天、苏州、松江、湖州、徽州等府灾情虽然没有发展到山东、河南那样赤地千里、草木为焦的可怕地步,但依旧是数月不雨、飞蝗满天;饥民遍地、流丐满道。

    今年早春,南直隶和浙江部分地区的灾情仍在持续发展。

    松江府的受灾中心转移到刘红婷的故乡太仓州。

    在太仓,冬米价格已经涨到四两一石。

    太仓州著名大寺遗惠寺和隆福寺的大门外,每日聚集乞求放粥赈济的灾民有数千人。路上饿死载道,河中浮尸滚滚。城门口弃儿成群结队,等待好心人的收留或者领养。只可惜,幸而不死的人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僵卧于地,等待他们短暂一生的最后结局:或在坟坑中化为尘土,或在烈焰中化为青烟,又或在别人腹中化为充饥之物。

    除松江外,南直隶的苏州府和湖州府也是灾情严重的地区。

    苏州府的受灾中心在府治吴县,灾情较之太仓略好,米价贵至每石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

    太湖之滨的湖州府,其受灾中心在府治归安和乌程两县。在这两县,蝗灾比旱灾更为可怕。飞蝗所到之处,如乌云席卷,禾苗、芦苇甚至树叶,立时嚼尽。匪患趁势而起,瘟疫如影随形。百姓们以观音土充饥,腹胀如鼓,活活憋死。老稚垂死路旁,精壮流离窜徙,城乡房舍半空,树木剥皮殆尽。举目望去,一副活脱脱的人间地狱!

    《尚书.太甲》有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大明朝的的赋税中心遭遇如此惨烈的天灾,朝廷却一时一刻未曾忘记搜刮民财。

    以太仓为例,百姓遭灾,朝廷催饷。天灾未了,人祸又至!

    或许是皇帝良心未泯,终于下旨允许漕米的三分之一由稻谷改为麦子,每石折价一两五钱。这,就是朝廷给予灾区百姓全部的恩典!

    ……

    江南大灾,与江南仅仅一江之隔的江北地区,自然也难逃天灾的魔掌。

    扬州、淮安以及著名的江北米市泰州,都有程度不同的受灾。临近地区如滁州、和州等战乱区域涌入的大量流民,使江北的粮食愈显紧张。

    在这个时候,在淮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