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63章 【赶场子】(第2/3页)  大世争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可是沾了梁博士的光,才在警卫森严的门卫的眼皮子地下混进来的。”胡适接着介绍道:“子高,我在哥伦比亚的同学,性格跳脱的很。”

    没办法,自从戊戌变法之后,梁启的名字就已经刻在了华夏的近代史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活跃在民国的学术界和官场,可谓显赫一时。

    而这种显赫,并非是高官厚禄,权力巅峰。而是在民望上的收获。

    “梁先生!来燕京多次想要拜访您,可是造化弄人……”

    “不提这些虚的,你是为国奔波,理应如此。”梁启并不在意一个年轻人的到访,更何况他也知道,有些话,在有些人的嘴里说出来,就是客套话。

    反倒是胡适撇撇嘴,仿佛要提醒王学谦,在称呼上应该更尊重一些。不过他还是放弃了。

    人各有志,有人认为,梁启才学一等,为人耿直,民望颇高,拜于门下。大部分拜师梁启的人,有敬仰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想要借助梁启的威望,获得更大的名气。

    这些,在王学谦的身上都不需要。

    就算是称呼上的不冷不淡,也能体现他如今的地位,在曾经的大人物面前,足以不卑不亢,反倒是胡适还不能。

    就像是‘先生’一词,在华夏,有着对于师长的敬称;也有对才学深厚者的敬仰称谓;还有就是对授业解惑的闻达者的尊称,最普通的就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口语化的称呼。就像是‘博士’,在华夏的意义也有很多种,比如说古代的官职,属于皇帝的幕僚集团的成员;还有在某个学术领域拥有崇高地位的人;最次的才是学历证明。

    胡适想要说的是,眼下的燕京,或者说是民国,流行对德高望重者,或者才学颇高者用以‘博士’这一称谓。

    王学谦口中的‘先生’,并非对梁启的才学德望有所敬仰,更不是像弟子一样的尊敬老师的尊称,而是来源于西方的这种口语化的称谓。内容平淡,甚至没有亲近之感。

    胡适的异样,很快就被王学谦现了。能够在王学谦的眼神下,保持心态不生变化的人还真不多。显然,胡适不在此之中。

    浑身不对劲的感觉身上好像多了几只不太受欢迎的虫子,在他后背上爬似的,胡适嘴角牵动了一下,揶揄道:“子高,我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王学谦笑了,笑的很开心。胡适的古板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样子,但实际上,这家伙的神经最是敏感,也是最容易心虚的,只要他心虚,他就回语无伦次的,用一堆花团锦簇的话来掩饰他内心的慌乱:“衣服不错。”

    “是吗?我也这么觉得,这都是我在纽约的时候做的,那时候还觉得大。穿着过于老气。今天穿,正好。看的人都说我穿上洋装,显得年轻了许多。”胡适自我感觉良好的沾沾自喜道。

    王学谦托着下巴,点了点头。调侃道:“你这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呢?平时的棉布大褂不是穿的挺好的吗?”

    “你以为我想啊!这是国宴,我要是穿的不正式一点,哪里混的进来?万一看门的狗眼看人低。要轰人,到时候梁博士脸上也不好看吧?”胡适苦笑着,他不太喜欢穿洋装。总觉得拘束,没有大褂来的畅快。

    “咯咯……”

    一开始坐在林长民身后的林徽因还不敢出头说话,这样的场合,林长民能够带她能来,就已经很出格了,更不要说开口说话了。所以,林徽因自打进入宴会厅之后,就谨小慎微的不敢多说一句话。

    感觉上有些闷,王学谦调侃胡适的话,让她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胡适耷拉着脸,苦笑道:“子高,你能不损我吗?”

    在同学之间,胡适也是以嘴皮子出名的,但是真要和老马,马寅初斗嘴,他怕挨打。和王学谦斗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