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21章 【反过来了】(第2/4页)  大世争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孙大先生成为‘国党’最为危急的时刻。要是局势再恶化,‘国党’可能都要从民国舞台上被驱逐出去了。和北方的合作,才让‘国党’挽回了一些下挫颓势,可就算是这样,孙大先生也无法阻止自己声望的下滑。

    不过最近一年多,他想明白了,自己年逾花甲却一事无成,主要是技艺不精。

    造反没军队,等于是白忙活。

    报纸上见天的骂当官的是汉奸,有用吗?

    没用,一点用都没有。

    于是这才有了‘国党’将一部分重心放在军队建设上,当然也就是一部分,另外的精力还是放在老花样上。搞刺杀,搞舆论宣传,可收效甚微。主要是民国的官场已经熟悉了‘国党’的这些套路,都防范着呢?以至于‘国党’很多手痒的主只能拿自己人来练手。

    至于学生运动……别说‘国党’不熟悉,就是民国的任何一个派系,不管是在野的,还是当政的,都不熟悉。就像是突然迸发出来的一样,文化运动其实对于政客来说,都是害怕的。因为政治家本来就是引导文化和思想的潮流的一小群人,忽然间发现一群毛孩子都冲在自己跟前横冲直撞,闹不闹心?

    好在民国也有人探索出了一条学生运动的道路,只不过大本营在北方。

    文化运动也好,学生运动也罢,都要有一个前提,学校多。

    而且小学没用,至少得中学以上,在民国符合这个条件的城市有两个,燕京和上海。

    当然在上海也没用,上海的教会学校多,而教会学校基本上还有另外一个名词,贵族学校。比如说圣约翰,从中学到大学都有年级,而这所学校可以直通哈佛大学。在这样的学校里,没人会想着去搞运动,学校也绝对不允许。还得找公立的学校,那么在民国只有一个城市符合条件,那就是燕京。

    燕京是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学生运动的发源地。多所国立大学为核心,周边的中学为附属,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学生团体。而且燕京还是北洋政府的所在地,学生运动说白了,就是要让政府知道年轻人的述求和想法。出门一个小时,就能走到北洋政府大院的门口,这才是燕京得天独厚的最大优势。

    这在以前,‘国党’是没有这种能力的,这并不是‘国党’的声望不够,而是不重视。

    现在……还是不重视。

    按理来说,张静江应该对此吹胡子干瞪眼,没辙了,可愣是让他找到了关系。南北合作时期,‘国党’其实能够动用的资源很多,甚至连东三省的奉军也能相应。而联系燕京的学生也让他找到了门路,不过他不能明着说:王学谦和张家不对付,处处给张家穿小鞋,爷们要搞他,搞死他!这样的话,没人会帮他的。

    可要是换一个说法就不一样了,王学谦卖国了,以出卖东南的民国利益为代价,获取了美国加入远东斡旋的筹码……反正说的有鼻有眼的,对方也没有怀疑。

    拍电报去了燕京,张静江还不是不放心,嘱咐自己的侄子几句也打发去了燕京。时间上肯定来不及,也赶不上,从广州到香港快的话一天,慢的话就要三天。香港到天津的班轮,一般会在厦门停泊半天,上海会耽搁一天,青岛也是半天,然后再到天津,加上路上赶路,就已经要一周时间了……而张静江要的是快,已雷霆速度给王学谦一个措手不及。

    虽说燕京的学生运动的代表们都得到了消息,可是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人。

    这是连联络的人员都大吃一惊的。

    新文化运动也好,学生运动也好,说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运动,可实际上领军人物还是具有很高声望的大学教授。女师大的周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天,他家里接待了好几拨的年轻学生,来意恐怕只有一个,让周教授在文化阵地的宣传读物上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