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 文教兴起(第1/2页)  新朝大司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人当日所说,让西陵家家户户都能读书识字,可是发自内心乎?”

    县令大人双唇翕动,喃喃复述着这句话,同时也在心里问着自己,等到他彻底确定下来,双眼突然明亮几分,整个人一时斗志昂扬。但随后他又想到什么,笑意渐渐变得苦涩,慨叹道:“陆某忝为本县县令,此当仁不让之本职,自是发乎内心。只是此间之事唉,却是陆某无能,有愧乡里。”

    王俊眨了眨眼睛,试探道:“大人若有难处,不妨说出来,在下虽然愚钝,尚有些许浅见,怎也好过大人独自愁闷。”

    陆温笑了笑,倒也没有轻视的意思,直言道:“如今一没先生,二没学生某也很无奈啊。”说着摇摇头,一脸惆怅。

    说起来自汉初文翁兴学,天下郡国皆兴文教,到汉末平帝年间,也曾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地方官府普遍设学。只是此开万世太平之事,非朝夕之功,况且期间朝代更迭,官员变动,也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和阻碍。再则官学官学,既然有前缀“官”字,兴办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意愿。有的官员不愿做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的官员倒是做了,但去职卸任之后,新上任的官员又没几个甘于按部就班沿着前任的道路义无反顾。因此近两百年来,地方官学并不普遍,已办起来的学校也很难维持长久,或者纯粹是一些虚名,而无实质作用。

    官学不给力,私学又少有存活下来的。除了少数有名望的大儒,可以招收一些不差钱的贵族子弟,郡县乡里的私学,很多讲师就教个学生,讲经之余,也都会做些农活糊口,最后半生清苦难以为继。大新朝立国至今,虽然简化字体,改良纸张,让读书识字变得比之前更加容易,但目前读书人仍然多是出自一些宽裕的家庭。说到底还是这年代经济水平不发达,即便普通百姓舍得支付一些学费,也没多少人一年四季都有时间在学校里读书。就像王俊目前的二十来个学生,每天下午教他们半天,上午这些孩子都要在家里干些家务,又或做些杂活,等到了农忙时节,也就更加没有时间过来了。

    县令大人所言一没先生二没学生,大抵就是如今年代里官学与私学的尴尬之处了。王俊也不清楚长安城那里是什么想法,回想了一下后世教育制度,沉吟片刻,缓缓道:“那如果将官学与私学结合在一起,各取所长,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么。”

    陆温皱了皱眉,不解道:“何为两相结合,各取所长?”

    王俊斟酌着用词,说道:“从巷陌乡间招选讲师,在县里立学讲经,以钱财诱之,以功名待之每名讲师负责多少学生,以学生质量为考核,半年查验一次,优者以厚利重赏,往后自然不缺讲师。”

    陆温仔细咂摸一遍,摇头笑道:“嗯这仍是县里出钱,仍是官学。陆某如今尚在,自是好说,但若是下任主官不愿如此又当如何?”

    王俊在白花花的太阳底下轻轻笑了笑:“凡入学者分文不收,学生中的优者,或以县里功名待之,或免去家中杂税,亦或另设奖学金直接奖赏若有极其聪慧之人,亦可推举州郡。真算起来,县里也仅仅是需要建造校舍,另外付与讲师一些薪酬,只是”

    “只是到时候县里官吏,十有七八都是这些人。”陆温心情有些复杂,敛了敛笑意,郑重地看着他:“好狠。到时候即便有人不愿办学,众意难违,也无可奈何了。”

    王俊想想,又补充道:“大人可亲自担任校长,县里各位主官也都要担任一些职责,形成传统后,往后历任县官都有头衔,也就不好再与其为难。还有就是讲师讲经时间,最好按着农户休息时间来,西陵多是农户,为了读书识字耽误了生产也不好。另外官学里究竟教授什么,大人可依照实际情况让人好好商榷一番。”——注1

    陆某点头不迭:“自当如此,这些事情都要详细清算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