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叶伯巨案】(第2/3页)  燕王朱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读到此处,朱棣越发吃惊,只觉得浑身燥热,心里突突乱跳,莫名慌乱起来。这第一条说分封太多以至乱礼,看似稀疏平常、轻描淡写,走的谏言的俗套路子,可只要细看里面的内容便会发现这叶伯巨已经有搅进皇帝家务的嫌疑。尤其那一句“以当今看,已有乱礼勾斗陷害之事。以将来看,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更是似有所指。莫不成兄弟间真的有暗斗陷害的事?可又是谁跟谁暗斗?又是谁在陷害谁呢?

    皇帝怎么会要自己来读这份奏章?莫不是在怀疑自己?想起进殿之后皇帝那不冷不热的神情,朱棣暗暗心惊,不禁警惕。低头待要继续看那奏章,只觉得字如蚊蝇,再没有心思看下去。作势许久,朱棣方双手呈上奏本,叩首而拜,却紧闭着嘴唇并不言语。

    皇帝接过奏章,凝视朱棣许久,淡淡道:“燕王,看过了这本奏折,你作何感想?”

    朱棣抬头见皇帝一对三角眼正盯视自己,似乎是要从自己脸上看出什么来,连忙定了定神,稍一沉吟已是有了主意,面无表情地奏道:“父皇圣心高远,妙谋难测,岂是凡俗所能懂的?恳请父皇保重龙体,以护天下苍生为重。不要为这宵小之言所左右。”

    朱元璋见他并不正面回答,反倒生疑,料知若不逼这个深沉的四皇子一把,他是什么也不会显露出来的,于是皱了邹眉,故意抬高了嗓音道:“哦,哼哼,燕王可知这叶伯巨所说的‘乱礼’之事所指为何吗?”

    朱棣凝眉看了看皇帝,更加认定皇帝是在怀疑自己,心中倍觉屈辱,斗志陡增,不禁冷冷一笑,脸色更是冷峻,嘴角倔强地抿着,良久只冷冷回道:“儿臣不知!”

    朱元璋看了看他,心中倒有些不好决断,沉思了片刻便慢步踱回御案前,紧盯着朱棣沉声道:“燕王可知叶伯巨所说的乱礼,指的正是燕王你啊”。

    “什么?指我?!”朱棣头“嗡”的一声,整个人立时如掉进了一个冰冷的谷底,惊得脸色煞白,嗫嚅了半响仍是难出一言。

    “皇上,燕王大婚失礼虽然是实。可大婚之事出自圣裁,礼成于司仪总管,与燕王并无任何关碍。若以此事怪罪于燕王,实属不公。还请皇上明察!”

    众人听这人直指皇帝不是都吃了一惊,抬头看去,却是年轻的国子监司业胡俨。胡俨年不及三十,乃是洪武初年的江西举子,因德行高洁、言刚方正被荐出仕,累迁至国子监司业,结结实实一个不受主意的位卑文官罢了。

    朱棣见这个和自己素无交情的正六品小吏居然在所有人都明哲保身时站出来替自己仗义直言,心中不禁也是大为感动。

    朱元璋皱眉看了看胡俨,又看了看深沉不语、脸色铁青的朱棣,喟然叹了一口气,显然胡俨的直言出乎皇帝的意料,也打乱了要敲打试探燕王朱棣的安排。

    燕王大婚的司仪总管李善长和宋濂此时也觉不便再做沉默,也都跪前一步自动请罪,颤声道:“老臣昏聩,老臣无能,请皇上责罚!”

    这两位淮西老臣一认罪,与李善长颇有交情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以及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中书省参知政事方鼐、殷哲,国子监祭酒宋讷等一干重臣也都坐不住了,忙都叩首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