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通过他与香积寺保持联系。这日出发现,他也提早向寺中递了消息。因此他们抵达之时,不但寺内一切已安排妥当,甚至还有人到门口恭候。
车马驶近,徐九英先“咦”了一声,说:“怎么是他?”
陈守逸抬头望向寺门。立在石阶上的人影只作普通士人装扮,却是长身玉立,气度不凡,不是姚潜是谁?
姚潜也第一时间认出了徐九英和陈守逸,向着马车微微躬身。
车马入寺,徐九英先跳下地:“不是说你正带兵围昆明?怎么会在这里?”
“其实监军走后不久,昆明城里的戎人就来求和了,”姚潜微笑作答,“现在戎军主力回撤,昆明也已移交南蛮,某就来了。”
“戎人的话能信吗?”徐九英给他一个白眼,“要是他们知道你这个主将走了,又杀回来,岂不是浪费了现在这么好的形势?”
姚潜温和地问:“太妃下过象棋吗?”
徐九英没好气地回答:“有话直说,少和我绕弯子。”
“象棋和围棋不大一样,”姚潜一笑,耐心和她解释,“主帅要是被将死了,不管外面形势多好,都算输了。现在的情况和象棋相类。陛下、太后、太妃若是有任何损伤,无论西川打了多少胜仗都没有任何意义。韦使君对监军的判断十分赞同,因此昆明之围一解,即命某入京察看情况。路上陈中尉有信提醒,让我不要急于入京,先到寺中打听情况,没想到正好赶上接应诸位。”
这时太后刚好带着小皇帝走下车,颇有深意地看了姚潜一眼。
徐九英就比太后直接多了,上下打量他:“姚潜,你这奉承人的功夫倒是见长了啊。”
姚潜被她这么说也只是微微一笑,转而言道:“至于西戎,大军已经撤离,南蛮此战也大有所获,心满意足,又还有使君亲自镇守,应当不会有失,请太后、太妃放心。”
“请问我父母……”太后这时插话。
姚潜忙道:“已经到了,正在后面禅房休息。”
太后闻言,将小皇帝交给徐九英,自己快步向他说的地方走去。徐九英见陈守逸正交待寺中僧人照料马匹,想了想,觉得于情于理都应该带小皇帝与顾家两位长辈打个招呼,便向姚潜点了下头,自行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跟着太后。
禅室内,两位老人一坐一卧。躺在卧榻上的是位老妇,似乎正在沉睡。坐在旁边照看她的人则是太后的生父顾钧。
“阿爷,阿娘。”太后见到两位老者后,短促地唤了一声,几步就奔了过去。
顾钧连忙起身,张了张口,却又有些犹豫。
太后猜到他的顾虑,柔声道:“在外不好暴露身份,就不要讲究那些虚礼了,像在家时一样唤我就好。”
顾钧称是,转身轻摇妇人:“夫人,婉清来了。”
老妇人被他唤醒,看见站在一旁的太后,挣扎着想起身,却被太后按下。她小心扶着母亲躺回坐到床边,轻轻握着老妇枯瘦的手。三人谁都没有开口说话,眼中却不约而同地有泪慢慢蓄上。
站在门口的徐九英见了这情景,倒觉着不好进去打扰了。
“真感人啊。”陈守逸不知什么时候到了她身后,轻声说了一句。
徐九英听他这语气,以为他又要出言嘲讽,回头瞪了他一眼。可是陈守逸接下来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安静地注视着室中的三人。
徐九英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无意中扫到了床边的矮几。几上有两个水碗和三四个胡饼,却只有最上面的胡饼被掰去了一小块,余下的都完好无缺。
徐九英若有所思,片刻后对陈守逸说:“看来寺里的饮食不合老人家胃口。后面几天都要赶路,不吃饱怎么行?我去问问这里的僧人,看能不能借他们的厨房做点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