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薛定谔的猫——览《戊戌变法史》有感(第1/3页)  一只学驴咴的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认识王守仁,是因为他的心学。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甚至传至东南亚一带,可谓是思想大家。也难怪会和孔子,孟子,朱熹三人并称为孔c孟c朱c王。可是我从未想过,他也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就像网络小说描写的那样,魔武双修。听上去颇为不可信。直到我读了他所写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实在是句句撼动人心,让我感触良多。

    明朝正德十四年六月四日,宁王朱宸濠,利用生辰之机发动叛乱,情况十分危机,大明王朝一度摇摇欲坠。这篇文章,把当前的战况和局势,讲述的一清二楚,让人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大局观。危机关头,身为直接领导者,王守仁表现出了名将所拥有的气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是此时对于局势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认为局部的战况无法影响大局,那么大明王朝,即便没有更皇换帝,想必也是元气大伤。

    战争是残酷的,不论是内战还是对外御敌,都是兵器的碰撞,血肉的交汇。惨烈,混乱,民不聊生。看完全文,这是我对于这场战斗的第一感受。“巡按及三司c府c县大小官员不从者皆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没有战争是不流血不流泪的,但是却也有正义与背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宁王的反叛军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烧杀掳略,无恶不作,似乎他们想要去争取去获得的国家,不是自己的国家。似乎国家的百姓,不是自己的百姓。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畸形心态,也是导致这场不正义的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原因。

    叛军来势汹汹,看似势不可挡。王守仁是怎么做的?“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看到这儿,我的内心忍不住叫了声好!打战冲锋,最重要的不是士兵数量的多少。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靠的是什么?除了精妙的战术布局,计策谋定,便是一支军队士气的旺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说的便是士气作为关键因素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可是勇者之所以勇,就是内心的一股气势在支撑。就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到最后拼的都是在拼意志力,在拼气势的最后一丝执念。更别说这场战斗毫无公平可言,王守仁能够依靠的,只有顽强高涨的士气,和因为战争,怨声载道的百姓民意。

    对,王守仁还有民意。可是民意只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当战争来临,国难当头时,由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怎么会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即便是全民皆兵,在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怎能以少胜多?

    靠百姓,靠士气,靠各县各官的同仇敌忾,却终究还得靠自己。王守仁是何人?号称明朝文臣用兵第一人。用兵“诡异c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这样的人,怎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纠结队伍,鼓舞士气,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巧施疑兵之计,让敌人不敢冒进,从而为获得朝廷的救援争取时间。如此双管齐下,不得不佩服王守仁的智谋胆气。

    然而朝廷的援军还没有到,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王守仁是明大义的,在国难与家事之间,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成为江西的一道屏障。父亲得了疾病,生命危难之际,却遇到了叛乱当头。就像文中所说,“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他完全可以弃之不顾,因为这与自己没有任何的干系。但是看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王守仁于心不忍。他挑起了原本并不是自己的责任担子,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平定叛乱。父亲怎么办呢?舍小家为大家,他心中痛苦,即便在疏中奏明,也不过是向皇帝吐露心意。真正其中纠结之意,苦闷之心,却只有自己知道。

    战争时节,一切事情权宜对待。在这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