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四七章 只是未雨绸缪(第2/3页)  重生不重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影响。这个事情也容易处理。比如备一些海水精,或者是及时排水。

    那么说来,在池塘养殖珍珠贝还真的可行。

    唐浩强回想着唐浩泽这养殖场要养的几个品种。

    鲍鱼和沙虫可以清理底质,珍珠贝和藻类可以维持水质。而泥曼可以帮助清理不需要的海藻。并且帮助清理网笼的附着物。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而且生态系统的每一环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唯一缺陷的,是池塘自身的生产力太小,这一点需要人为控制。不过这个环节的控制也需要小心。要不然任何一环被破坏了,池塘这样的小生态系统就很容易崩溃了。

    唐浩强想到唐浩泽试验的这个系统中可能不太妥当的一个地方:“浩泽,我听说你这池塘里一亩放了两百斤左右的沙虫。那会不会太密了,我听说一般只放一百斤左右。”

    “我知道。不过滩涂上的方面放养密度是根据沙虫摄食范围来判定的。沙虫的摄食范围,以沙虫眼为中心,一条商品规格的沙虫,大概需要在三平方分米的面积。按照这个计算,一平米大概是三十条左右的密度最适合。但是我这里是需要投放儿人工饵料的。沙虫需要的摄食面积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大。”

    沙虫怎么吃东西的,唐浩泽在海滩上亲眼见过。

    那次是他在实地考察文蛤养殖时无意中看到的。

    沙虫的身体伸缩性很强。身体绝大部分依然埋在泥沙里。头部从沙虫眼伸出,然后弯曲这在沙虫眼周围吸食泥沙。沙虫伸出的头部延伸得几乎透明,可以清晰看到水流和泥沙进入沙虫体内。沙虫摄食的速度很快,几乎不用一秒钟就能吸出一个小坑。出来觅食一次,可能只需要十几秒钟。

    唐浩泽那次甚至没能反应过来。他当是手里还拿着一个数码相机,是带着录像功能的。但当是他忘了录下了。要不然,那大概也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影像资料。

    沙虫只吸食最表面的一点泥沙,吸食一次,就会留下一个小小的坑。当沙虫摄食结束后,就会留下一小片如同梅花的小坑。

    而且这片小坑,通常会集中在沙虫眼的一侧,也就是说,也许沙虫摄食的范围占到三平方分米的面积,但沙虫一次摄食的面积,可能只是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

    如果沙虫能在摄食范围内有足够的食物,那它也就不一定需要自然环境下的那么多的地盘。

    现在放两百斤一亩还只是实验。如果收成能比海滩上更好,以后的放养密度可能会更大。

    唐浩强想了一阵,说:“我回去也弄几口塘试一下。”

    “那只是试验而已,我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唐浩泽说的是实话,之前没人那么做过。直到他回来之前,也没人做过。他敢那样做,是因为他不在乎那点损失。

    唐浩强笑着说:“我觉得理论上是行得通的。行不行总要试过才知道。”他知道这样的养殖模式,关键在于对水的处理,还有就是对病害的防治。各种养殖生物的数量的平衡比例,也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这个平衡,水就很容易出问题。

    如果水出了问题,一旦要进行水消毒。

    那意味着这个模式就是失败了!

    唐浩强寻思了一下,也没说自己还要不要也试验,却问:“浩泽,是不是海参苗快培育出来了?我看着你这个养殖模式也适合养殖海参。”

    唐浩泽也没有瞒他,点头说:“我看着,今年弄不出来,明年也就应该以。”

    唐浩强笑着说:“那我得自己也来一次试验。虽然说可以经常来你这里看看,但总要自己也实践一次。不然看再多听再多也是白搭。”

    唐浩泽知道他在经合社也有这个权利,损失二三十万虽然多却不也会让他被指责,也就不再劝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