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是给了他莫大的慰藉。他为这些字符感动着,为诗歌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切实意所感动着。
那天下午他在图书馆里一直待到闭馆。
整整一个下午,他都在读有关席慕蓉的书籍。
通篇读完后,他又回头重新欣赏了那首《一棵会开花的树》。
他从中有了新的体会,这首看似描写爱情的诗,他倒是觉得作者是在描写自己对故乡那份赤子的情怀。
因为同有着草原情节的他们,故乡的草原就是用五百年修行,缘份出来的恋人。
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月亮已经上来了。
蜡黄的路灯下,隐映着一汪青草。
睹物思情的蒙克突然就想到了那一方的碧草连天。
离开家的时候便是滋生乡愁的时候,乡愁,缱绻幽居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
正像席慕蓉的乡愁,寄宿于她写的那首诗歌《乡愁》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回到宿舍,蒙克打开电脑还是继续查阅了许多关于这个跟他有着同样蒙古基因的女作家。
他不会想到的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竟然也出自于席慕蓉之作。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姐妹情的故事。
蒙克也是从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才知道,原来这首歌是草原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老师和席慕蓉共同创作完成的。同样的草原情节让这两个知音彼此心心相惜。
视频播放的是阔别已久的两个人在一次综艺节目上接受采访时的场景:
当天现场的第一次掌声是送给德德玛老师的。其实,有些人是通过席慕蓉的诗来认识她的,还有一些人是通过《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来了解她的。
讲座开始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演唱者德德玛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现场,听众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席慕蓉动情的讲述中,德德玛一直坐在台下安静地听,几次流下泪水。
席慕蓉讲到最后说,今天讲座的结束不在她那儿,在德德玛老师那里。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德德玛哽咽着拿起了话筒,她说,认识席慕蓉时是自己病得最严重的时候,席慕蓉为她写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今天坐在这儿听她讲苏勒德,我才明白我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当时医生说我最多活4年,但是我现在已经活过了14年,是席慕蓉老师给了我苏勒德精神,是我们gz孩子心中的苏勒德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
说完,德德玛现场唱起了那首经典的歌曲,到最后,全场观众一起起立合唱,泪水c歌声交织在一起。
在接受记者专访中,席慕蓉透露,其实是德德玛约她作的词,她是在作曲家乌兰托嘎的介绍下与德德玛相识,并一见如故,两个人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歌曲题目也是德德玛命名的,她对席慕蓉说:“你总是念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不如你就把它写成一首歌吧。”起初,席慕蓉很犹豫,因为没写过,但经不住好友的再三请求和鼓励,终于答应试一把。
一个多星期后,席慕蓉从sh给德德玛发来传真,上面是她写好的歌词。
但40多年演唱经验告诉德德玛,这不是歌词而是诗,硬要谱成曲有些地方必然很别扭,于是她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席慕蓉。席慕蓉带着遗憾回到了台湾。
一个月后,席慕蓉从台湾打来电话,说歌词改好了,让德德玛再看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