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四回 吟诗作对(第1/2页)  桃杏争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打工的同学们都走了,玉盈要等到正月十六才开学。在这段时间里,我没事就去姜雨家,要么和姜雨聊天,要么就跟姜雨的父亲姜岚学书法。

    姜岚作为村里的写字先生,每年春节一到,村里很多乡亲都会找他写春联。姜岚作为一个农村的知识分子,也颇有文人的闲情雅致,很乐意帮忙。

    他年经的时候,总喜欢自己动动笔墨。他没有得到过正规师傅的指教,只是看着比他老一辈的写字先生们的样子自己琢磨,全凭天赐灵性自学成才。

    玉盈闲来无事,就常去找姜雨一起练习写毛笔字。姜岚给他们做示范,玉盈和姜雨就在一旁照葫芦画瓢地学。姜岚总对他们说,他在高中年代还写不了他们这么好,玉盈便愈发来了自信,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地练习,常常练得起兴了,连饭都不想吃。

    有些时候,玉盈的母亲方平见他总不肯回来吃饭,也会过来看。她对玉盈说:“写写字也好。人嘛,就得什么事都能拿得起来,这样以后在生活中才能吃得开。”

    方平的文化水平毕竟有限,其实玉盈心中明白,母亲大概是想对他说:艺多不压身,多才多艺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姜岚自诩为一个文人,平时除了研习书法,还喜欢吟诗作对。

    在玉盈心里,吟诗作对应该是一件有赖于才华的事情,只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上天造物的多情才子才能够胜任。

    可是姜岚却对他说,吟诗作对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不一定要有天赋才华。吟的不只是平仄节奏,而是生活阅历;作的也不仅是词牌文字,而是心灵感悟。总之,“诗词歌赋宁有种乎”?吟诗作对不只是文人骚客的专属,寻常百姓也有舞文弄墨的权利。

    玉盈知道,姜岚总能就自己所坚信的事情发出一番高谈阔论,他虽不能完全听懂姜岚在讲什么,可总觉得他言之有理。

    于是就趁着练字的工夫,反复地琢磨姜岚教给他的一些常见对联,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很多对子都出自古人的诗句中。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如此类,例举无穷。

    这些都堪称是奇妙的对联,只不过不一定适合贴在门柱上辞旧迎新罢了。

    看来,诗词和对联本应是一家,诗句本就是对联的一种,要不怎么总是说“吟诗作对”呢?

    念着念着,玉盈也就来了兴致,想自己也作一首诗,可是左思右想一点儿灵感也没有。到头来,忽然有古人作的一首词涌入了他的脑海,十分契合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少年不识悉滋味,独上高楼。独上高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愈说还休。愈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到这几句词,玉盈顿时觉得还是古人厉害,竟能把人的生活感悟和欲作新词而不得的心境如此巧妙地结合,实乃千古绝句!

    事实上,姜岚也颇有些才情,经常兴之所至也能作出一些新奇的句子来。比如,今年他家大门口贴的对联就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

    上联:醉卧龙岗听几声鸟叫心旷神怡

    下联:信步庭前观一方美景豁然开朗

    前些年,村南的单身汉刘二胆过年请他来写春联。姜岚问他想写些什么,刘二胆说写点儿跟娶媳妇儿有关的吧。他快四十岁的人了,总想娶个媳妇儿,可家里穷总也娶不上。

    姜岚就抬头望着屋顶沉思了片刻,偶得灵感奋笔疾书了一幅既简单明了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对子:

    上联:一年一年又一年

    下联:年年结婚没有咱

    还给附上了横批:再等几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