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全面进入星际时代是在公元历三十七世纪中叶,因为大型人造太阳技术的成熟和第一代超体材料的高速发展,使得建立大型太空移民基地的计划一早被提上日程,日冕之城就是这个跨世纪计划的杰作。虽然它的形状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太阳系,可实际结构c运动规律却完全不同于后者:三轮巨大的人造环,绕着人造太阳“金乌”的“变极轴”做周期性的旋转运动,用以模拟白昼甚至节气更替,这人造环其实就是真正的太空城。公元历3675年,时任地球联合政府主席的沈星海正式为这个即将投入使用的人造天体命名,叫做“日冕”。一直到公元历3755年,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人造天体投入了使用。
公元历3142年,早于2700年发射的一颗人造核聚动力卫星“先行者”号发回讯息,代号xc1573的行星系第一次出现在了人类的星际蓝图中。公元历3147年,人类派出了前往xc1573的第一只远征舰队,载员100人,之后又陆续派出五支这样的星际舰队。公元历3321年,第一支舰队的船员们,终于用肉眼见到了被他们命名为“蔚蓝海洋”的这个令人魂牵梦绕的行星系,在之后的二十年内其余五支舰队也相继抵达这里。
可以说,这些祖辈时代的英雄们就是探索开发蓝色星空的第一代先驱。等到“日冕”诞生之时,蓝色星空已经承接了将近025的地球人类。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惊诧的数字,要知道,进入三十一世纪以前,两次大型的核战争已经使得地球千疮百孔,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存活下来的人类生育能力大幅下降,人口总数维持在了105亿到113亿的可怜区间。
尽管人类愈发厌恶战争,可一个奇怪现象是:每一次战争之后,人类文明都会出现一次科技大爆炸,而越是这样,引发战争的不稳定因素增长的也就越快。一直到第一次星际战争结束,这个怪圈理论被一个叫李尔曼的大学生在学术论文中正式提了出来,迅速得到了广泛共鸣。星元历5年,这个怪圈以图徽的形式,镌刻在了蓝色星空战争警示碑最上方的显眼位置。
话说回来,当初经过“黎明之光”的洗礼,五个人造天体只残留下两个,其中就包括“日冕”。
星纪元开启以后,旧时的地球联合政府演变成了现在的蓝色星空联合政府,而星际战争的两面旗帜也从前台走到了幕后,人类就此进入一个较为漫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当年的“日冕之城”也从尽人皆知的辉煌顶峰步入了默默无闻的潜行之旅。
而此刻在日冕之城第一环道,某处隐秘的太空隔层舱中,一场高规格的重要见面会议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你们觉得怎么样?”圆桌会议的主持者,挂着一张典型的年轻东方面孔,却留有一头纯白发的眼镜男子,目光扫视了与会席一圈,问道。
并没有人会因此带有任何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事实上这人的实际年龄早已超过了200岁。
“经历这次的事件,很明显看出这样的单发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了。”应声的是一个面容苍老,神色持重的老学究。
“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来。”随即有人接口道。
“这么多年的圣剑工程,只培育出这么一个,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坐在主持者右手侧的秃顶男人盯着圆桌上方的全息影像,连连摇头。
“希望你尊重一下客观事实,决策层在这个领域的重视度,远远不及潘红教授发起的那个“天弓”计划,我们能够维持最前沿的进展,已经很不容易!”对面身着白色大褂,扎马尾辫的黑发女孩一拍桌子,几乎就要站起来,不过被身旁胡子拉碴c神色沉郁的男子一把拉住了。
“好了,大家相互谅解一下。这些年,我们的确是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那方面,忽视了对圣剑工程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