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十六(第2/3页)  兴亡:民国晋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型银行的活力,他将陈庭芳c李昌盛叫来商议裕衡盛改制事宜。

    “这一年来,让我彻底见识了现代银行较之于传统票号的优势,我认为这种制度应当是大势所趋。今天叫你们来就是商量一下裕衡盛是否可以改制为银行,以及如何改制的问题。”杨大年开门见山地说道。

    陈庭芳和李昌盛对视一眼,谁都没有说话。杨大年看出两人神色有异,皱着眉头说道:“有什么想法说出来。”

    屋里依然是一阵沉默,两人又对视了一眼,都在等着对方先开口,杨大年有些着急了,站起身来走到两人身边,“有什么话就说,别吞吞吐吐的。”

    “东家,”见杨大年面露愠色,陈庭芳先开了口,“据我所知,银行贷款为抵押贷,无抵押物根本贷不出来,山西票号奉行百余年的规矩都是重人品不重物品,如果按银行的规矩办,我们就少了这一大块业务啊。“

    “兴业银行以抵押贷为主,贷存比例都在七成以上。他做得了,我裕衡盛怎么就做不得?”杨大年有些不服气。

    “东家,”陈庭芳继续说道:“他兴业银行从一开始就这么做,大家图个新鲜,况且他利率低,相与们也不在乎,借钱的哪个家里没些产业,抵就抵了,反正挣了钱也要赎回来的。我们裕衡盛开业五十年来,一直以信用贷为主,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如果变了规矩,是要遭人骂的。”

    “那我们的利率就不能降一降吗?”杨大年问道。

    “他利率低有三个原因:一是半官半商,商家那部分源自捐款,得到股银的人都觉得是意外之财,生意的事人家根本不会过问,只等账期分红;二是不负连带赔偿责任,无论怎样赔偿都以资本额为限,这就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三是机构优化,闲杂职位基本没有,人员开支比我们低了不少。”陈庭芳回答道。

    “东家,”坐在一旁的李昌盛终于忍不住了,“这三件事都是我们比不了的,第一个就不说了,后两个如果改的话不仅相与们不答应,就是咱们内部也要先乱起来啊。”

    听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杨大年陷入了沉思,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你们说的我知道,我之前处处与兴业银行为难,也是感觉裕衡盛难以逾越。可最近几年传统票号接连倒闭,连带赔偿让各股东赔得倾家荡产,我们现在就如同被架在铁锅上,锅越烧越热,我们却无能为力。”

    杨大年的担心不无道理,山西票号业存续几百年,诚信为第一位,其诚信的重要体现就是承诺客户损失全赔。清末民初期间,山西票号单店的资本额集中在五千两至五万两之间,五万两以上的少之又少,而业务量通常都在百万级,大的票号甚至在六七百万之间,因此很多票号的诚信承诺实际为一纸空文,一旦倒闭,所有股东即使倾家荡产也弥补不了这些亏空。辛亥革命之后,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崛起,传统票号倒闭之风日趋蔓延,很多股东一夜之间流落街头,苦不堪言。杨大年是裕衡盛的大股东,他当然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也会一贫如洗。但对于陈庭芳c李昌盛这些只吃身股的人来说,如何赔偿客户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他们担心的是票号改革直接带给自己的利益损失。

    “东家真的要下决心改革吗?”李昌盛试探着问。

    “对。”杨大年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地面,只从牙缝里蹦出一个字来。

    “可下面的伙计可能会有想法。”

    “你去抚慰一下,实在不行就用银两。”杨大年抬起头看着李昌盛。

    “可是山西票号的东家历来不参与经营,我怕”李昌盛见劝不住杨大年,竟搬出了票号的传统。

    “票号的改革哪能等同于日常经营,这个东家还是能做主的。”杨大年马上顶了回去。

    见杨大年态度坚决,二人不再说话,只是点头应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